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4156941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62KB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业,已经。
”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
“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
安抚,平定。
【阻遏】
阻止。
【溃退】
因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
“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
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
“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
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
“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
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泄气】
泄劲。
【督战】
监督指挥作战。
【炽烈】
旺盛猛烈。
【屏息凝视】
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
由内而外的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
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
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
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
消灭。
【击溃】
打垮;
打散。
【封锁】
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
改正。
【管辖】
管理;
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
逃跑流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关于新闻和消息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新闻两则•课文分析
1.文章导读
1949年初,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政府仍盘踞在江南地区,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内容都有连续性。
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
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两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2.要点详析
①新闻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
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从结构上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
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
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
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
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
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
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
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
地点<
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
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
“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
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
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
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
自豪的反映。
③.释疑解难
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
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且此段议论,是我略敌详,因为关于我军战斗力,早已是人尽皆知,而在此电文之前,新华社已播发过毛泽东写的另一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而敌军所以“都很泄气”,更深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违背军心民心,作者正要强调这一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国民党反动派违逆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
对敌方的议论,作者还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国民党官兵区别开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也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人。
因此,这段议论既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
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一、粗读(圈点勾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战犯汤恩伯……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
接着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
“那一天”即21日,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表明指挥准确无误,料敌如神,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时间交代明确,东路渡江十分神速。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官兵厌战是共同的。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东路军战果辉煌。
战果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战果之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战果之三,“控制江阴要塞”;
战果之四,“封锁长江”;
战果之五,“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二、跳读(整体感知)
篇章结构: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传递了全文主要消息。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准确地显示了地点<
时间。
导语: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简述战役胜利成功。
准确交代了时、地、人、事。
主体部分:
从“20日夜起”,至最后。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新闻 教学 设计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