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激励机制论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150986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88KB
企业激励机制论文文档格式.docx
《企业激励机制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激励机制论文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麦格雷戈(D
.Mcgreor)的“X理论”及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胡萝卜加大棒”、“任务——奖金”等为代表的强调“经济人”和单纯通过金钱刺激进行激励的观点,为激励理论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而系统的激励理论。
就对当前企业管理而言,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两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
前者从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具体内容出发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人都会产生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欲望,满足需求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
它包括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elland)的“成就激励理论”
;
后者从激励的过程出发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这一过程。
它包括弗鲁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a)的“公平理论”,洛克(E.A.Locke)和休斯(C.L.Huse)的“目标设置论”等。
笔者就当今常用的几种理论进行简要概述与评析。
1.
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是从人类需求入手提出这一理论的。
他认为,人类是有“需求的动物”,人不但有经济上的需求,更有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人类的需求产生了他们工作的目的和动机。
他把人类的需求归为五类: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由此可见,在激励过程中需考虑不同员工需求差异并据员工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而不能一律采用物质激励手段或单一的金钱刺激。
他还认为,在人们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这五种需求是按次序逐级递升的,当下一级的需求基本满足后,上一级的需求就会出现,这时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的满足就成为激励其行为的驱动力。
依据这一点,可看出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个体的即时需求或诱发其潜在需求予以满足,就能够有效调动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特别是具有自励作用的高层次需求将产生更持久、更深刻、超前景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这些可激发出员工更加稳定和持久的工作积极性。
2.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需求层次论使人们明白了激励所必须的条件,但它包含着一种激励条件泛化的倾向,似乎无论什么需求只要给予满足都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
。
这显然是不完整的,它并没有考虑激励的效果。
为此,赫茨伯格以需求满足的激励效果出发通过大量调查发现,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和工作内容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后者则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联系。
于是他指出,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具有挑战性,从事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担负一定的责任,得到提升等。
这类因素如果不理想,职工未必很不满意,但这类因素若得到改善,职工就会很满意,从而提高职工积极性。
保健因素是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金,安全性,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等。
这类因素若解决不好,职工得不到基本满足,就会很不满意;
但这类因素处理得当,也仅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并不能使人很满意,所以也就没有多大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并不是满足人的一切需求都能调动其积极性,只有满足工作范围之内的需求,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这使得对激励条件的认识进入了明晰化阶段。
但管理者不能因为保健因素不具激励作用而忽视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良好的工作外部环境和条件可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和态度,这对提高管理绩效有积极作用。
总之无论需求层次论还是双因素理论,都对激励的基础——激发员工行为与工作相关的各种因素作了详细研究,它们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等一系列的问题,它们使激励立于坚实可靠的基础上了。
但在管理实践中,调动工作积极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在整个激励过程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激励的基础正确并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只有正视并处理好各种影响因素,顺利地通过每一环节,才能真正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而过程型激励理论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以以下两个理论为代表。
3.弗鲁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从激励的过程入手是围绕目标这个环节开展对激励过程的研究。
即如何根据需求设置目标并引发工作动机。
它的基本观点是:
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
他认为任何时候,一个人从事某一行动的动力,将决定于他的行动之全部结果的期望值乘以那个人预期这种结果将会达到所要求目标的程度。
换而言之,激励是一个人某一行动的期望值和那个人认为将会达到其目标的概率的乘积。
用公式表达为:
M=E*Vp
在这里M(Motivation)指激励程度;
E(Expectancy)指期望值即某一行动会导致某一预期成果的概率;
V(Valence)指效价即一个人对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
此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应重视目标的激励作用,但目标难度不能太大,应具可接受性,否则会使职工失去信心。
同时要处理好工作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奖励必须随个人的工作绩效而定,只贡献不奖励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奖励不当也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
同时因人的不同需求,应采取多种奖励方式,才能收到较大的奖励效果。
4.
亚当斯(J.S.Adama)的公平理论
如果说弗鲁姆是从激励目标着手研究激励过程,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则是从奖酬这个环节入手来对激励过程的研究。
他认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会受到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会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
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的历史的比较。
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
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但如果发现不等,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满腔怨气。
由此可见,作为激励环节的奖酬,能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不取决于奖酬本身或奖酬的绝对值,而取决于人的公平感。
故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奖酬的公平合理,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总而言之,这些理论被西方企业广泛运用到工业组织、企业效率、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并随其社会经济状况和员工现实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因而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在国内,由于对激励研究起步比较晚,故,直到最近二十几年才出现了一些有关激励问题的研究着作、论文,然而其内容大多为定性描述,难以发现激励工作中较深层次的问题,与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相距甚远。
总结这些文献内容,可看出国内对于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对西方激励理论的整理与消化,主要研究成果有:
吴云在《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中研究了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极其发展趋势,指出西方激励理论经历了嬗变——深化——延伸三个过程;
孙俊岭在《西方激励理论探析》中根据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并结合不同心理学派对这些模式的不同解释,把激励理论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三种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孙立莉在《激励理论述评》中介绍了需求层次论、成就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并把之归于需求论,都缘于需求的观点;
此外由甘华鸣主编,又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人事管理速成》也对西方激励理论作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整理;
王一江,孔繁敏着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对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是对我国企业怎样进行员工激励,怎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如梁梁、张绳良在《关于建立新型激励机制与综合应用激励手段的研究》中提出了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领导行为多个方面进行变革以建立新型激励机制的建议;
白海泉、张文才在《试论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提出了集中常用的激励员工方案如奖罚、尊重、榜样、表率激励等;
此外由徐成福、陈达编着的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员工激励手册》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激励员工方案。
笔者认为,前者只是单纯地整理或对之进行一些评价,没有道出它们究竟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何意义及怎样把它们与我国的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之运用到我国的管理中去,只是一种纯理论的介绍与引进过程,从而对我国企业激励工作起不了什么重大作用。
事实证明,理论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而后者,也只是纯粹地讲方法,没有或很少有理论作指导,而且方法大多是较零散的,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导致了我国激励工作不能充分地发挥其效能。
三、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为了克服国内对激励研究问题的这两种弊端,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激励工作失效的原因着手,借鉴和运用西方的激励理论,并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对我国企业进行有效激励提出一条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目的在于希望能在巩固和加深西方激励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西方的激励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加以突破和创新,以提高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推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正文】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优势已被看作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而知识资本优势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开发重在激励。
关于激励,人类对此进行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研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者,为激励问题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激励理论,且被西方企业界广泛运用,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激励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深入研究起步比较晚,故我国企业激励工作大多都做得不好,基本上都是追随西方流行的激励方式或手段、模式,脱离了激励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性,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没有很好地建立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因而导致企业内部职工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日益低下。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试图在深入探讨西方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剖析我国企业激励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用常用的几种激励理论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使激励工作有效的对策,并设计一种符合我国企业实际,适用我国企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新型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来源及定义
“激励”,在中文词典中释为鼓动,激发使之振奋或振作,如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期楚将项羽领兵攻赵,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兵法背水布阵,激发士兵奋力拼杀的斗志,即为激励。
英文“激励”一词源自拉丁文,基本词性为动词形态motivate,意思是刺激、诱导,给予动机、引起动机。
由于动词衍生出形容词motive名词motivation,适用性增强,词义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激励机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