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130788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26.54KB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学位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运输计划编制、运输能力理论及加强、列车运行图的原理和编制、行车调度指挥、车站管理以及经济性、安全性等基本理论,系统的了解地铁运营管理涉及的各个工作环节和工作思路,学会编制运输计划、掌握相关能力计算,了解运营调度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能阐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车辆运用方面的工作技术思路,并将其用于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问题。
课程目标2:
能运用运营组织的相关原理,设计全日行车计划和列车开行方案,计算轨道交通运营相关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能力。
课程目标3:
能根据资料设计制定完整的全日列车运行图、车辆周转计划图和乘务排班计划图,具备评价工作计划图优缺点的基本能力。
课程目标4:
能比较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工作的基本思路,指出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的影响因素,说明运营组织应承担的社会安全责任。
课程目标5:
能指出运营相关职业规范和主要岗位的工作职责,评析其对运营安全的作用,总结各运营相关岗位的岗位责任。
课程目标6:
能阐述轨道交通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不同票制票价的适用情况,指出提高轨道交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8和毕业要求11:
毕业要求观测点1-3.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交通运输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观测点2-4.能运用交通运输的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交通运输领域各环节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观测点3-2.能够针对交通运输特定需求,完成交通运输各子系统的方案设计。
毕业要求观测点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交通运输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观测点11-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交通运输工程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观测点1-3
(权重0.3)
毕业要求观测点2-4
毕业要求观测点3-2
毕业要求观测点8-3
(权重0.4)
毕业要求观测点11-3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课程目标5
课程目标6
表2: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
对应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1
绪论和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
课程目标2
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课程目标3
第三章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
第十章,第十一章
三、教学内容
3.1讲授内容
第一章轨道交通概述
1.教学目标
(1)按历史沿革分类、按支承与导向制式分类、按小时单向运能分类、按路权专用程度分类、按线路服务区域分类等轨道交通分类方式;
(2)轨道交通的线路、车站、车辆及车辆基地、控制系统和其他重要设备系统的功能、用途、设置要求等;
(3)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和多线运营的若干问题等。
2.教学重难点
(1)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2)城市交通交通系统的构成;
(3)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模式及若干相关问题;
(4)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政策与途径。
3.教学内容
(1)轨道交通分类;
(2)轨道交通系统构成;
(3)轨道交通运营组织。
4.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课后复习
5.教学评价
能区分不同种类的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
掌握轨道交通运营相关的设施设备及其基本功能。
了解轨道交通运营工作的基本内容。
对应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观测点1-3。
第二章客流
(1)客流概念、影响客流的因素、客流预测的基本方法和客流调查的种类等;
(2)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1)客流的概念,客流的种类的定义,不同种类的客流量的用途;
(2)影响客流的因素;
(3)客流预测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4)客流调查的种类和统计指标;
(5)客流的分布特征。
(1)客流概述;
(2)客流分析;
能掌握轨道交通客流的概念和种类。
能理解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规律。
对客流预测和客流调查的种类和方法有基本的了解。
对应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观测点1-3。
第三章列车开行计划
(1)全日行车计划的概念及其编制资料和编制步骤;
(2)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列车编组方案、列车交路方案、列车停站方案和方案相关的一些问题;
(3)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列车运行图图解原理、列车运行图分类、列车运行图要素、列车运行图编制;
(4)车辆运用分类和车辆运用计划。
(1)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包含的内容;
(2)车辆运用工作的重要内容;
(3)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方法;
(4)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和内容;
(5)列车交路的定义,交路的种类形式,各种交路的适用情况;
(6)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分类、要素和编制方法。
(1)全日行车计划;
(2)列车开行方案;
(3)列车运行图;
(4)车辆运用计划。
课堂授课、课堂练习、课后复习、实验项目练习
掌握全日行车计划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能够编制全日行车计划。
掌握列车开行方案的组成、适用情况和选优方法,能够从提高满载率的角度出发设计列车开行方案。
掌握列车运行图的概念、原理及其编制方法,能够根据给定材料铺画全日列车运行图。
掌握车辆运用计划的概念、作用和编制方法,能够基于运行图编制车辆运用初步计划。
对应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观测点2-4和3-2。
第四章运输能力
(1)通过能力、输送能力的概念,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的关系;
(2)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原理、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3)列车折返能力计算原理和列车折返能力计算方法;
(4)使用通过能力确定思路和采用特殊交路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5)运能运量适应分析和运输能力加强途径与措施。
(1)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概念,轨道交通设计能力与可用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2)影响运输能力的因素,各因素对运输能力的具体影响;
(3)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的措施。
(1)运输能力概述;
(2)线路通过能力;
(3)列车折返能力;
(4)使用通过能力;
(5)运输能力加强。
课堂授课、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掌握线路通过能力的概念和计算原理,能够对固定闭塞和移动闭塞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进行计算。
掌握折返能力的概念和计算原理,能够对中间站和终点站、站前和站后、单向和双向情况下的折返能力进行计算。
掌握运输能力和折返能力加强的常用方法,能够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能力加强措施。
对应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观测点2-4。
第五章列车运行组织
(1)列车、行车闭塞法、行车指挥方式、行车调度和主要行车规章;
(2)行车组织指挥层次、行车指挥自动化时的列车运行组织、调度集中时的列车运行组织、度监督时的列车运行组织;
(3)移动闭塞ATC系统故障时行车、固定闭塞ATC系统故障时行车、电话闭塞法行车、特殊情况下列车运行、检修施工时列车运行、时间间隔法行车。
(1)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各子系统的功能;
(2)不同控制方式下列车运行组织的方法;
(3)多相位信号闭塞与移动闭塞的异同,说明其在列车运行控制效果方面的影响;
(4)从影响列车运行最小间隔的各种因素出发,分析缩小高峰期列车最小运行间隔的途径;
(5)特殊情况下列车运行组织的方法。
(1)列车运行概述;
(2)正常情况下的列车运行组织;
(3)非正常情况下的列车运行组织。
课堂授课、课后复习。
掌握轨道交通行车指挥方式和层次、各调度相关岗位职责和主要的行车规章。
掌握信号控制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运行组织常用的方式方法,懂得行车调度调整常用的办法。
掌握信号控制系统工作不正常时,代用的列车运行组织方式方法,对几种典型特殊情况下的列车运行组织工作要求有所了解。
对应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4和课程目标5,毕业要求观测点1-3和观测点8-3。
第六章车站作业组织
(1)车站行车设备、客运设备、设备容量及其确定;
(2)车站行车作业基本要求、行车作业制度,掌握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和列车折返作业;
(3)客运作业基本要求、售检票作业、站台服务作业、大客流时应急处置、乘客投诉处理、客运作业考核指标和客运服务质量评价;
(4)轨道交通不同线路间换乘、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
(1)车站客运组织应考虑的原则;
(2)城市轨道交通售检票系统的种类与功能;
(3)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构成及其优点;
(4)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时间和空间客流分布呈现特征;
(5)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服务流程,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1)车站技术设备;
(2)车站行车作业;
(3)车站客运作业;
(4)换乘分析及改善。
了解车站常见行车设备和客运设备的种类和功能,能够计算站台宽度和通道出入口宽度。
掌握车站行车作业的制度、要求和步骤。
掌握车站客运作业内容的组成,了解各作业的基本原则。
对应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4和课程目标5,毕业要求观测点1-3、观测点2-4和观测点8-3。
第七章车辆运用与调车作业
(1)车辆段技术设备和运转车间工作;
(2)列车作业过程和乘务管理;
(3)调车基本概念、车辆段调车作业和特殊情况调车。
(1)车辆段技术设备种类和各自用途;
(2)列车作业的过程的类型,乘务方式的种类;
(3)调车作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4)车辆段调车作业的流程。
(1)车辆运用概述;
(2)车辆运用;
(3)调车作业。
了解车辆段技术设备种类、作用,了解车辆段主要岗位组成及其工作职责。
掌握列车作业的过程,掌握两种乘务方式含义和优缺点。
掌握调车的概念、分类、方法和作业流程。
第八章票务管理
(1)售检票方式、自动售检票系统;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轨道交通 运营 管理 课程 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