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113602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53.59KB
心理学家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家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家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也可能他们根本就不明白,只是凭着感觉来指导自己的思想。
例如,面对即将公布的考试成绩,在他们心中,有可能考上,也有可能落榜。
概率参半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考不上。
为什么很多人都倾向于把事情往坏处想?
首先是个人经验,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因从喜悦到失落而带来的负性的巨大落差。
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触:
如果一件事情一开始是好的,而随后又变得不好,我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会产生由“失去”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而如果一件事情一开始是不好的,之后变得好起来,我们就会体验到由“获得”而带来的积极情绪。
在人们的心中,事物好坏的变化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有一个“顺序”,按照从积极到消极进行排序,表现为:
由坏到好>由好到好>由坏到坏>由好到坏。
正是因为人们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个人经验,因此才会把事情往坏处想,如果结果是好的,就会体验到额外的积极情绪,就算结果不好,也不至于失望到极点。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把事情往坏处想,还因为发生了非关联性强化。
非关联性强化是斯金纳提出来的概念:
个体错误地把某一行为和某一结果对应起来,认为该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个体的某一行为而引起的,从而该行为的频率得到提升,但其实它们之间没有联系。
按照斯金纳的话来说,它是一种“迷信行为”。
斯金纳为了验证动物跟人类一样,也存在“迷信行为”,他做了一个实验,以鸽子为被试。
在他的斯金纳箱中,他把食物分发器设定为每隔十五秒会落下一些食物到盘子里,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这种奖赏不取决于任何特定的行为,这就是非关联性强化。
也就是说,不管鸽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只要十五秒一到,就会落下一些食丸。
研究中的被试是八只鸽子,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他们在测试时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其寻找食物的动机(这也增加了强化的力量)。
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上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
在这期间,每隔十五秒强化(食丸)自动出现一次,几天后,两个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
他们发现:
在两次强化之间,一只鸽子开始逆时针旋转两到三圈,富有规律性;
另一只鸽子不断地将头部伸向某一个角落;
第三只鸽子不断地做“上举”反应,似乎在举一根杆子。
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从右边快速地摆动到左边,接着再慢慢返回,同时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踉跄几步。
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
这些鸽子为什么会“跳舞”呢?
因为它们发生了非关联性强化。
它们表现得就好像那种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但其实食物每隔十五秒就会下落,跟鸽子的行为并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鸽子们变得“迷信”了。
那么,非关联性强化与人们喜欢把事情往坏处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就在于它们具有内在一致性。
有时候,人们喜欢把事情往坏处想,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认为事情不好,它就会变好,如果我得意忘形,认为事情会有好的结果,老天会惩罚我的”。
在以往的成败经历中,人们或许通过偶尔的一次或几次“失败估计”而与后来的成功结果建立了联系。
这种经验储存在他们的大脑中,成为内隐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这种经验通常是人们意识不到的。
因此,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一方面,人们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使自己体验到更少的负面情绪以及更多的积极情绪。
另一方面,人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控制感,从而让模糊不清的外部世界变得清晰起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家 什么 事情 坏处 一种 正常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