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精选教师用书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098924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493.25KB
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精选教师用书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精选教师用书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精选教师用书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文档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中央集权的强化
(1)措施:
削夺地方权力
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统统收归中央,又派文臣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分权制衡”
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枢密院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
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点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
各州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
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
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
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补] “官、职、差遣”制度
宋朝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
官即官名,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
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
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
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拓]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行政权。
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
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拓]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
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2)评价:
积极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弊端
地方权力太弱,在对外战争中无力抵抗;
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
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3.科举制的完善
①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②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大大增加录取名额。
④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
(2)作用:
①积极性:
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②局限性:
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
中书省
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
枢密院
枢密院掌管兵权。
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
御史台
御史台掌管监察。
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
宣政院等
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西藏)事务,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工匠,太史院掌管天文历法,大宗正府掌管蒙古人的诉讼等
2.行省制度
(1)内容:
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注]“积贫”是指冗官、冗兵和“岁币”银绢造成北宋财政入不敷出;
“积弱”是指兵员剧增后军队战斗力低下。
[拓]从全国政务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央行政主要分为四个系统,即管理政务的中书省,管理军事的枢密院,管理监察的御史台,管理宗教和吐蕃事务的宣政院。
这四个系统互不统属,依照自己所管辖的事务的范围,“得自选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辩]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
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
[注]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各个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重难点一 宋元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读]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事,为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到了明朝,大臣要先行跪拜礼,然后起身奏事。
从宰相奏议国事坐—站—跪拜皇帝,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的强化。
[系统认知]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史料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①。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划界犬牙交错,消除割据因素
②
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
③
中央掌握行省大权,行省有部分权力,但其服务于中央集权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抓住这一核心再回到史料中去概括其特点。
而①体现的是其区域划分,②③体现的是其行政管理。
[提示] 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以消除割据隐患;
体现实行集体负责制度,防止大臣擅权;
体现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的行省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1)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
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
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
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相同点: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四)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革
朝代
行政机制沿革
秦、西汉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省—路—府或州—县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
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重难点二 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
史料 宋朝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①。
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
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②。
唐朝登科总数为6603人,两宋达到45640人③。
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
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④。
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
防范外戚、宦官预政⑤。
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
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
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⑥。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
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
考试程序、制度、手段严格
两宋科举录取人数众多
④
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
⑤
防范外戚、宦官预政
⑥
士大夫可以约束皇权
史料为总分结构,先整体说明了宋朝实行文官政治,后分点阐释了文官政治的表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通史 复习 精选 教师 第四 单元 辽宋夏 金元 民族 政权 并立 元朝 统一 Word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409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