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精讲优练课型课时提升作业一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063759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4.63KB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精讲优练课型课时提升作业一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精讲优练课型课时提升作业一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增长模式精讲优练课型课时提升作业一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解析】1选D,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实线表示出生率,虚线表示死亡率;
该国在2035年前后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自然增长率为0,再往后人口出现负增长,因此该国在这一年中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
第2题,目前该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很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低。
【方法技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为正(负)值时,人口数量增加(减少)。
(2)人口自然增长率绝对值越大,人口数量增加(减少)变化速度越大。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少到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2017·
石嘴山高一检测)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消失时间约在( )
A.2020年B.2075年C.2060年D.2045年
4.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此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至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能有( )
A.减少老龄人口数量
B.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C.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解析】3选D,4选C。
第3题,读图可知,在2045年前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与城镇老年人口比重逐渐持平,以后城镇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所以“城乡倒置”现象大约在2045年消失。
第4题,实施二孩政策使新生婴儿数量增加,会降低老年人口比例,不会使老年人口减少。
婴儿数量增加,对养老负担没有影响。
婴儿增加,从事婴儿培养教育的职业人口也会增加,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与该国人口增长状况有密切关系。
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表。
读表完成5、6题。
国家
现行标准(岁)
调整退休年龄目标(岁)
男
女
瑞士
65
64
巴西
60
55
英国
67(2028年)
意大利
65(2018年)
5.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其他三个国家不同的是( )
A.瑞士B.意大利
C.英国D.巴西
6.英国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
A.养老金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
C.婚姻生育观D.医疗卫生条件
【解析】5选D,6选B。
第5题,四个国家中只有巴西的退休年龄早,也没有进行调整,说明该国劳动力充足,人口增长较其他国家快,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其他三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
第6题,人口增长快慢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正定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统计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特点。
读图完成7、8题。
7.该国人口增长过程是( )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①④②③D.③①②④
8.在发展阶段②,该国( )
A.劳动力开始短缺B.老龄化问题加剧
C.抚养比低D.就业压力小
【解析】7选D,8选C。
第7题,比较四个阶段的人口特点可知,阶段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阶段④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故阶段③属于“高—高—低”模式,阶段④属于“低—低—低”模式。
第8题,由上题可知,阶段②具有“高—低—高”模式的人口增长特点,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则该阶段该国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老龄化问题不严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占比少,抚养比低。
南京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推测该省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最接近( )
A.3190万B.790万C.1040万D.250万
10.该省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
A.2013年和2020年的少年人口数量基本一致
B.总人口最大峰值出现在2016年
C.人口总抚养比持续上升,增长先快后慢
D.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养老压力渐增
【解析】9选B,10选D。
第9题,结合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可知老年人口抚养比等于老年人口数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比值,即老年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25%,计算可得约为790万。
第10题,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自2016年后急剧下降,所以养老压力渐增。
石河子高一检测)读我国1990~2005年老年人口居住方式统计图,完成11、12题。
11.1990~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选择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 )
A.子女赡养老人能力下降
B.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C.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国家养老制度逐步完善
12.我国老年人口生活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 )
A.人口性别比例B.劳动力职业构成
C.人口出生率D.劳动力年龄构成
【解析】11选D,12选B。
第11题,1990~2005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可能为子女赡养老人的能力下降,而老人占总人口比重及数量的下降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没有关系。
第12题,我国老年人口生活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即影响职业构成,促进养老事业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显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流动人口为2.6亿人,比2000年增加1.2亿人,增长81%;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
材料二 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年龄构成
数量
比重
0~14岁人口
222459737人
占16.60%
15~59岁人口
939616410人
占70.14%
60岁及以上人口
177648705人
占13.26%
注: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6.3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
66557万人
占49.68%
农村人口
67415万人
占50.32%
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反映出中国人口的特点。
(2)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解析】第
(1)题,材料一显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净增人口数较大,说明人口基数大;
人口迁移量增加;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材料二主要显示老龄化加剧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第
(2)题,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降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死亡率降低。
第(3)题,老龄化问题主要体现在:
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等。
一方面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及家庭养老体系;
可以延迟退休缓解劳动力不足。
答案:
(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或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2)原因:
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较低生育率;
二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死亡率下降。
(3)大力发展经济;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
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
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1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材料二 我国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
从图中看出该问题的产生大约在哪一时间段?
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描述,年均自然增长率为0.57%,反映了我国人口增长处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第
(2)题,老龄化的界定是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达到该比重的时间出现于2000~2005年。
我国老龄化是因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2000~2005年。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地理 必修 习题 第一章 人口 环境 11 人口增长 模式 精讲优练课型 课时 提升 作业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406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