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4061201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52KB
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二)主题突出,协调创新
(三)服务城乡,发展高效农业
(四)借助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五)以人为本,人景交融
(六)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园的规划手法
(一)艺术表达遵循科技原理
(二)主观造景服从功能实用
(三)布局有序调控时空变化
(四)动态参与强化视觉愉悦
(五)心灵满足融进增知益智
(六)结构相融营造人景亲和
(七)创意美与自然美的和谐
(八)主题色彩体现农林氛围
(九)人文特征反映乡土特色
三、生态农业园的规划步骤
⒈计划书阶段
⒉基地调查研究阶段
⒊资料分析研究阶段
⒋方案编制阶段
⒌形成成果文本和图件阶段
(一)园区选址
⒈选址原则
⒉选址条件评价
表13-2生态农业园的选址条件评价
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发展内容发展资源
城郊,原有农业区地形平坦,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综合园区、园艺场、农业工厂、现代农场高科技生产设备,果菜工作场所,休闲,参观,科普,体验
城郊,原有农业区靠近自然风景区,农村资源好农业庄园,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参与,体验,休闲,渡假
城郊,农村地理条件变化多,山势起伏田园风光农作场,田园,摘采,体验
城郊,农村海拔较高,部分由森林游乐区衍生森林游乐区,森林浴,牧场,渡假村,生态教育,露营森林游乐区,瀑布,河川,林场,牧场,渡假村
城郊,农村有湖泊、水面,地势平缓观光休闲渔场水产养殖,捞捕,钓鱼,产品展受,海滨
城郊,农村农村历史人文,文化内涵底蕴丰厚农村历史文化展示农村民宿,农村民俗,农村建筑
(二)布局形式
⒈围合式
⒉中心式
⒊放射式
⒋制高式
⒌因地式
(三)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⒈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⑴分区原则
⑵分区规划
⒉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⑴入口规划
⑵园路规划
⑶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⑷园区绿化设计
(四)农业产业的项目规划
⒈农业项目设计原则
⑴因地制宜
⑵技术先进
⑶品种优良
⑷观赏价值高
⑸充分利用资源
⑹可操作性
⑺经济可行性
⑻可持续性
⒉农业产业项目分区
⑴农例如茶园、野生植物园、四季果蔬园、养菇场、草药场、稻田、花圃、植物苗圃等
⑵林例如林场、森林游乐区等
⑶牧例如养鸡场、养猪场等以畜牧经营为主的观赏牧场
⑷渔例如养虾场、贝类养殖场、鳄鱼养殖场、渔港、名贵鱼类养殖场等
(五)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规划
⒈建筑设施景观规划
⒉道路水系景观规划
⒊农业工程设施景观规划
⒋作物生产景观规划
⒌绿化环境景观规划
(六)道路交通规划
⒈规划原则
⒉规划功能?
⒊规划内容?
(七)农业水利规划
⒈规划原理
⒉规划内容
案例分析:
武汉生态农业园
一、建立武汉生态农业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武汉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都市农业的特色还很不鲜明,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生态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在我市还未形成。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投资热点向第一产业转移,随着农产品供给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随着农民对增收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的增强,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武汉市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较高水平和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园,对于扩大武汉市农业的对外开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和考察论证,在武湖地区建立武汉生态农业园最为适宜。
(一)便捷的交通条件
武汉生态农业园位于武湖和长江之间,跨黄陂和新洲两区的南部地区,范围包括黄陂区武湖农场、大潭原种场、三里镇、六指镇和新洲区的阳逻镇,周铺镇的部分村组,园区面积152.4平方公里。
武湖地区北有318国道,南有汉(口)施(岗)一级公路,东有仓(埠)阳(逻)公路,西有武(湖)黄(陂)公路,构成了便捷的公路网络。
水运通过临近阳逻深水港可以到达长江沿岸的各大中城市及海外。
天河机场和汉口火车站距离该区均为30公里左右。
滠(口)阳(逻)铁路贯穿其中,西接京广线,东连京九线。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构成了该地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武湖地区系长江冲积性平原,1969年以来,经过大规模的整治和建设,修建了武湖地区系长江冲积性平原,1969年以来,经过大规模的整治和建设,修建了武湖大堤,加固了沿江堤防,开辟了排水沟港,疏通了河道,修建了武湖闸和电泵站,使该地区成为我市的“鱼米之乡”。
武湖地区地广人稀,现有耕地11.05万亩,可养殖水面6.44万亩,林地1.87万亩,人均耕地1.74亩。
多年来该地区有30%的耕地和50%的非耕地是由镇、村两级组织直接经营的,使开发具有可控性。
武湖地区湖泊众多,沟渠纵横,水资源丰富。
(三)良好的开发基础
武汉生态农业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温光同季,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农业发展的潜力大。
目前,武湖地区农业生产以水产、蔬菜等鲜活副食品为主,1997年水产品产量为0.76万吨,蔬菜11万吨,牲猪出栏3.45万头,粮食3.31万吨,棉花0.2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7.63亿元,人均纯收入2748元,建设生态农业园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近几年,武湖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众多的投资者看好。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开发方针
建设武汉生态农业园的指导思想是:
根据都市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以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设施农业为依托,以观光旅游农业为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优质高效为目的。
通过重点项目带动,完善设施功能,实现区域内主体产业特色各异、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武汉生态农业园成为集农业科技、观光旅游、工程设施、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乡村建设等多种示范模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样板”区。
武汉生态农业园的发展目标是:
未来5至10年,初步成为设施功能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科技水平先进、自然环境优美、观光特色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样板”区,成为全市渔牧结合集约养殖区、都市农业示范区、郊野休闲观光区、农田水林路综合开发区,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武汉生态农业园的开发方针是:
在该区域实行多种形式、多种模式的开发,鼓励和引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开发的格局。
一是组织业主开发。
主要是鼓励和支持业主按高科技、高起点、高规格的要求,进行连片开发,从而带动产业发展。
二是市、县共建,分级开发项目。
市里的项目由市里负责组织实施,县、乡的项目由县、乡负责组织实施。
三是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开发,多渠道投入。
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合资、独资、股份合作、补偿贸易等多种方式,广泛招商引资,充分调动县、乡、村、农民及社会各界建设武汉生态园的积极性。
三、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生态农业园规划于黄陂和新洲两县的南部地区,范围包括黄陂县的武湖农场、大潭原种场、三里桥乡、六指镇和新洲县的阳逻镇、周铺镇的部分分村组。
面积152.4平方公里(22.68万亩)。
根据武汉生态农业园的发展目标和武湖地区不同自然资源条件的要求,武汉生态农业园规划为5个功能分区和1个绿色长廊带。
(一)渔牧林结合集约养殖区
范围包括武湖及其以南的低洼地区,面积89.7平方公里(13.46万亩)。
本区是武湖地区的“盆地”,水域面积大,精养鱼池多,具有发展渔、牧、林结合的良好条件。
本区坚持精养水面与湖泊大水面相结合,以种苗、养殖企业为“龙头”,通过渔、牧、林结合,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在品种结构上,主攻名、特、优、新产品及观赏鱼。
近期内确定的主导产品是鳜鱼、鲫鱼、河蟹、虾类、生猪和蛋鸭。
按照开发的生态模式差异,本区还分为鱼鸭生态养殖区、鱼猪结合养殖区和武湖大水面虾蟹养殖区。
(二)蔬菜花卉区
位于武汉生态农业园的南部,面积36.55平方公里(5.48万亩)。
该区以垄岗平原为主,地势起伏不大,海拔高度一般在19米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条件相对较好。
该区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设施化的要求,集中连片形成蔬菜、花卉生产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
蔬菜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在汉施公路两侧建设3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形成设施蔬菜生产区。
花卉主要发展科技含量高,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鲜切花、盆花、盆景等。
与此同时,园区内的布局充分考虑观光、休闲的需要,把蔬菜、花卉的生产基地布局、生产设施与园林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高效农业区
位于武汉生态农业园的西部,面积11.8平方公里(1.77万亩)。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优良种繁育及高效设施农业,探索优化高效种植模式,并大力建设沟、渠、路、排灌设施成网的生产基地。
(四)农庄休闲区
位于武汉生态农业园的西北部,该区以岗坡地为主,大多是荒坡、荒滩,面积11.3平方公里(1.7万亩)。
该区以“世界农庄”项目为骨干,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园和农业庄园,形成山水园林观光休闲城区,为现代大都市提供近郊生态旅游环境,创造独具特色,融农业科技、体育、娱乐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场所。
(五)社区服务区
以五通口为中心,面积1.4平方公里(0.21万亩)。
该区集中建设武汉生态农业园的生活居住、商贸、旅馆服务设施和文化教育及科研服务机构。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发展与农产品加工相关的第二产业。
(六)绿色长廊带
在汉施公路红线宽度(40米)两侧各50米的范围内,建成一条长11.8公里的绿色长廊带,总面积1.65平方公里。
该区域以发展鲜食果和观赏林为主,运用现代化栽培手段和“两高一优”栽培模式,发展质优的国内外名特、优、新林果品种。
小结
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
它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第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
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行了模式上的探讨;
生态农业园的构建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示范作用。
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农业 规划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