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3 传记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047531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41KB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3 传记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3 传记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3 传记阅读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
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
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
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
“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
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
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
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
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
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
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
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建国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
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
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
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
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
《被遗忘的宗白华》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搔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
生命的灵光。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是可以彼此相容的,“散步美学”与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在长期的美学论争的同时,又彼此借鉴。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这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中国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的“美学散步”开始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性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西方绘画技艺的差异发展到以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文化哲学,并已涉猎其他艺术领域。
D.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E.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但是宗白华的“散步派美学”或许是一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半个世纪的超越与导引
赵忠贤,1941年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我国一批年轻学生和学者被派往国外学习,赵忠贤借此机会于1974年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
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开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寻找临界温度在40K以上的超导体。
“以前的经费是现在的1%,实验条件更是落后发达国家30年。
”赵忠贤回忆说。
没有设备,赵忠贤就带领团队自己搭建,尽管条件艰苦到在被窝里捉老鼠,但赵忠贤仍旧乐观地认为,自己的相对劣势没有那么大。
“相对于其他科学研究来讲,超导材料探索不需要特别高级复杂的仪器,我愿意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去研究。
多少个不眠之夜,反反复复地试验,累了,赵忠贤就在椅子和桌子上靠一靠,饿了,就煮面条。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团队成员相互鼓励:
“别看现在这个样品不超导,新的超导体很可能就诞生在下一个样品中。
”终于,1986年底,赵忠贤的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
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北京的赵”多次出现在国际著名科学刊物上。
赵忠贤团队还发现了70K的超导迹象,这已经离77K液氮温区不远了。
不过,后来经过反复思考试验,赵忠贤意识到:
由于实验样品用的原料含有很多杂质,70K迹象的出现可能是杂质发挥了某种作用。
顶着巨大的压力,赵忠贤并没有放弃,他开始主动“引入杂质”。
赵忠贤清楚地记得,就在1987年2月19日深夜,他们团队在钡—钇—铜—氧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7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发现,并在世界上首次公布了元素组成。
1987年,世界性的超导竞赛迎来了巅峰时刻,赵忠贤作为五位特邀报告人之一参加了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
1100人的大厅里,挤进了3000多人,被高温超导突破吸引来的物理学家们挤满了整个会场,狂热的场面持续了7个多小时,报告一直到次日凌晨3点。
这场会议后来被称作“物理学界的摇滚音乐节”。
面对几千人参加的年会作演讲,赵忠贤向世界展示中国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倍感光荣与骄傲。
赵忠贤说:
“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无论是经历辉煌,还是面对低谷,赵忠贤都能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继续潜心研究,厚积薄发。
也是这种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让赵忠贤在20年后再次引领世界热潮,收获了超导研究的第二次突破。
2008年,日本科学家表示在镧—氧—铁—砷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电性,与赵忠贤“在具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四方层状结构系统中会有高温超导电性”新思路是一致的。
赵忠贤立刻意识到,这一类铁砷化合物(后来被称作“铁基超导体”)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
赵忠贤提出了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带领团队全力以赴。
团队里,有负责高温高压合成的、有负责测量以鉴别超导电性的,还有做常压合成、高压物性研究和单晶生长的。
他们用从淘汰的设备中捡回来的设备做实验,一台被大家叫做“土炮”的压机坏了修、修了坏,他们把有限的条件用到了极限。
很短的时间,他们首先做出了52K的镤铁砷氧氟超导体,紧接着51K的钕铁砷氧氟和55K的钐铁砷氧氟超导体也相继做出来了,整个团队非常兴奋。
很快他们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并保持至今,为确认铁基超导体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时已67岁的赵忠贤带领年轻人几乎通宵工作,完成了铁基超导研究最关键的三篇论文。
赵忠贤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美国《科学》杂志3次报道赵忠贤及其团队的工作,并评论说,“中国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强国”。
(选自2017年01月10日《经济日报》,有改动)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常客”。
他及他的团队在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2013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还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新闻网2017年01月09日)
②今天,他难得盛装一次,缓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09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强调赵忠贤“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照应标题“半个世纪的超越与导引”,既紧扣题目又巧妙解题。
B.虽然“以前的经费是现在的1%,实验条件更是落后发达国家30年”,但由于超导研究不需要特别高级复杂的仪器,所以,赵忠贤就“利用现有条件”开始了研究。
C.1986年底,赵忠贤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世界性难题,当赵忠贤的团队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时,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
D.在超导领域的探索中赵忠贤有着敏锐的意识,当日本科学家与他的“新思路”一致时,他立刻意识到有一类铁砷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赵忠贤经受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鼓励队员“新的超导体很可能就诞生在下一个样品中”,他的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
B.时隔30年,赵忠贤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团队发现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的准确时间是“1987年2月19日深夜”,这说明他记忆力非常好。
C.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1987年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盛况,凸显了中国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产生的轰动效应以及赵忠贤因此感受到的光荣与骄傲。
D.赵忠贤的团队用从淘汰的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传记阅读 全国 通用版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试题 教师 备选 专项 传记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