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038708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5.74KB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第二章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它们受到植被影响,例如放牧,植被长势越好的地方,放牧的效果越好;
然而它们同样也反作用于植被,如果超载放牧的话,会造成植被匮乏,土地沙化。
这样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我们就讲完了,这一节我们讲了环境的概念、类型,环境因子及其分类。
第三节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的生态作用包括四点:
(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
(2)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
(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
(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1.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
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约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
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
2.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在地球表面有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包括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坡向;
时间变化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
纬度变化:
光照强度在赤道最大;
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高度变低,光照强度相应减弱。
海拔变化:
光照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因为海拔高度越高,空气密度越稀薄。
坡向和坡度变化:
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太阳的位置偏南,因此,南坡所接受的光照要比平地多;
反之,北坡就比较少。
时间变化:
在一年中以夏天光照最强,冬季最弱;
就一天而言,中午光照最强,早晚最弱。
光照强度与植物的关系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它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都有重要影响;
光照强度促进组织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例如,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越有利于花的发育。
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而黄化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典型的例子,它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等特殊适应。
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光强不同,可分成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
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
耐阴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
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
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另外蛙卵、鲑鱼卵在有光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
而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暗情况下长得较快。
有人对蚜虫试验表明,在连续有光的条件下,产生的多为无翅个体;
在连续无光的条件下,产生的也为无翅个体;
但在光暗交替条件下,则产生较多的有翅个体。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光的性质:
波长1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400-760nm之间的光为可见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范围是380-700nm之间。
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
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
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
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形态建成不同,如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形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如苹果、梨在强光下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和耐贮性,形成的花色素也多、果实着色也好。
蓝紫光与青光能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态,也是支配细胞的分化最重要的光线,还影响植物的向光性。
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的茎叶富含花青素,这是因为短波光较多的缘故,也是避免紫外线伤害的一种保护性适应。
生长在高山的植物茎干粗短、叶面缩小、毛绒发达也是短波光较多所致。
有文献报道,日本等国已经利用彩色薄膜对蔬菜等作物进行试验,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产作用;
蓝色薄膜对草毒产量有提高,可是对洋葱生长不利;
红光下栽培甜瓜可以加速植株发育,果实成熟提前20天,果肉的糖分和维生素含量也有增加。
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在进行不同波长的光对组织培养,以及塑料大棚对栽培作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
将一种蛱蝶分别养在光照和黑暗的环境下,生长在光照环境中的蛱蝶体色变淡;
而生长在黑暗环境中的,身体呈暗色。
其幼虫和蛹在光照与黑暗的环境中,体色也有与成虫类似的变化。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
而且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如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
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紫外光还与动物维生素D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
另外,波长360nm的光就开始有杀菌作用,在340nm-240nm的辐射条件下,可使细菌、真菌、线虫的卵和病毒等停止活动。
200-300nm的辐射下,杀菌力强,能杀灭空气中、水面和各种物体边面的微生物,这对于抑制自然界的传染病病原体是极为重要的。
4.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
定义:
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长日照植物是指在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
短日照植物则是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大豆和烟草等。
中日照植物的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小时左右),如甘蔗等。
中间型植物是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
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
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
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中光照时间长。
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
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时间过长而不开花。
这对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
鸟、兽、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鱼的迁移活动,都受光照长短的影响。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所引起。
由于日照长度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
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
鸟类生殖腺的年周期发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
在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变光周期可以控制鸟类的产卵量,人类通过采取在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来提高母鸡产蛋量,这样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
另外,雪貂、野兔和刺猬等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增加而开始生殖(称为长日照兽类);
绵羊、山羊和鹿等总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称短日照兽类)。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温度是对生物影响最为明显的环境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温度因子就和光因子一样存在周期性变化,我们称为节律性变温。
而且不仅节律性变温对生物有影响,而且极端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因为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
而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
①当环境温度在最低和最适温度之间时,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代谢活动加强,从而加快生长发育速度;
②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后,参与生理生化反应的酶系统受到影响,代谢活动受阻,势必影响到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③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生物将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
例如,水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25~35℃,最低温度是8~
12℃,45℃终止活动,46.5℃就要死亡;
雪球藻和雪衣藻(只能在冰点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
而生长在温泉中的生物可以耐受100℃的高温。
一般地说,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阈值偏高,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
2)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有效积温法则
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
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
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
(T-T0)
其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
N为发育周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Ø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界限;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2.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而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
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生态学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