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研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034003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56KB
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研究文档格式.docx
《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研究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银行监管的货币监管与机构监管之分。
界定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首先涉及银行监管的分类。
根据监管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银行监管可以区分为货币监管与机构监管。
所谓货币监管,是指为实施货币政策所必需的旨在确保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的有效性而由中央银行对或金融进行的监督。
而所谓机构监管,则是指监管当局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依据有关法规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日常营运等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管理。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一部分监管职能,如对与中央银行有贷款关系的金融机构进行检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达不到标准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对有关直接或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管制利率、信贷限额、消费者信用控制等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等,这部分监管职能是货币监管而不是机构监管。
从上看,货币监管与机构监管都是起源于早期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由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可以成为迫使金融机构遵从其指示的一个砝码,因此中央银行就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检查。
这样,“最后贷款人”职能实际上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的核心和主导地位,进而奠定了实施银行监管的基础。
但是,在自由市场时期,以及遵奉“看不见的手.”范式的古典和新古典占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理论背景下,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还仅仅局限在防止银行挤提风险的层面上,中央银行并没有据此干涉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行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实现了对“看不见的手”范式的革命,政府开始对经济和金融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管理。
受此影响,一方面,中央银行在统一货币发行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货币政策职能,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此相关的货币监管日益加强;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业务管制,即机构监管不断加强。
自此,货币监管和机构监管沿着不同的体系不断发展。
2.货币政策与货币监管和机构监管的关系。
由于货币监管主要为货币政策服务,因此货币监管对货币政策具有从属性或依附性。
表现在:
其一,货币监管服务于防范货币政策操作中的资金风险。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是在与商业银行业务往来中进行的。
在业务往来过程中,中央银行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往往要对商业银行业务活动进行检查,。
这种检查是基于贷款协议的安排,性质上与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检查相同,具有较强的业务性或经济性,而不是上或法律上的行为。
其二,货币监管服务于督促有关货币政策法规制度的有效落实。
中央银行为了确保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操作而制定实施了一些法规制度,货币监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这些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如监督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监督落实利率政策等。
特别是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管理、贷款规模管理、现金管理等的实施,依赖于对金融机构严格的货币监管,甚至把货币监管视为货币政策的工具。
其三,货币监管服务于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监管是为实施货币政策服务的,其目标必然依附于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的目标。
与之不同,货币政策与机构监管则是相对独立的。
其一,行为方式不同。
机构监管依靠法规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微观金融主体,要求它们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或者按标准行事,因而具有行政性和法律性,以及直接性和强制性;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是依靠经济手段如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并主要依靠市场传导来影响行为主体的经营活动,因此货币政策更多地具有间接性和选择性。
其二,作用范围不同。
机构监管主要作用于金融机构;
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不仅包括金融机构,而且还包括企业和公众。
其三,灵活性不同。
银行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是事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固定不变;
而货币政策意图则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常调整。
其四,目标不同。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币值稳定;
而机构监管的目标是维护机构稳定,以保护存款人或人的利益。
3.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关系的特定涵义。
由于货币监管从属于货币政策,即货币监管内含于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因此货币政策与货币监管不存在协调关系问题。
由于机构监管与货币政策相互独立,并且如下所述,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存在二者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所谓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协调关系,特指货币政策与机构监管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指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为有效消除二者间的矛盾性并强化其互补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总称。
为表述方便,本文以下所用银行监管均指机构监管。
(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关系的基本内容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固有的矛盾性和互补性是二者协调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二者关系需要协调的基本内容,包括:
1.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在经济周期中行为方式的矛盾性。
货币政策具有逆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
即在经济高涨时期,货币政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往往会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
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为了抑制通紧缩往往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
银行监管则具有顺周期运行的特点。
即在经济高涨时期,银行经营效益好,风险低,银行监管对银行经营的风险约束较松;
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业务拓展困难,并往往伴随大量不良资产,银行监管对银行经营的风险约束较紧。
由于在同一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行为方式不同,导致二者经常产生利益冲突。
如在经济高涨时期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求将利率提高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将导致银行经营增加或业务萎缩,从而带来风险,与监管目标冲突。
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监管对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指标要求较严,导致银行贷款更为谨慎,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传导受阻。
2.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追求目标的互补性。
由于货币政策追求的货币稳定和银行监管追求的机构稳定同属金融稳定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在目标上存在互补性。
(1)银行监管所创造的安全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性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前提。
金融组织体系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过于严格的银行监管形成金融压抑从而抑制了金融深化,往往导致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不利于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
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往往导致信贷传导出现结构性矛盾。
另一方面,银行体系的安全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监管不力导致风险的加剧,将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其原因:
其一,金融风险将使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增加。
在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工具与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与正常情况相比变得更加不确定且更加难以预测,从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难度增加。
其二,金融风险将使行为发生变异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在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及其有效传导是在特定的金融业务中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的,这需要金融机构对代表货币政策意图的市场信号作出灵敏反映从而能够积极参与相应的金融交易为前提。
如果金融机构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或者不参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过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便大大降低。
而金融机构能否对市场信号作出灵敏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金融机构是否是一个能够在“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之间实现有效均衡的市场主体。
在金融风险加剧的下,金融机构将单纯追求流动性,并保持较高的准备金以防范风险,对货币政策信号反映不灵敏,从而直接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降低。
其三,金融风险具有货币紧缩效应,不利于实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金融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感增强,手持现金增加,银行必然相应提高准备金水平,同时,在金融风险加剧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不良率提高,当银行准备金、现金漏损率和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时,货币乘数下降,从而货币供应量下降,导致货币紧缩。
(2)货币政策追求的货币币值稳定,是银行监管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出,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与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与可持续性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银行系统只有在稳定的货币环境中才能正常运行。
币值不稳将引发偿付困难,增加银行不良资产,从而最终导致机构不稳。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稳的情况下,银行监管难以完成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
3.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局部目标的冲突性
尽管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在最终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局部目标上仍然存在冲突性。
货币政策如果过多地关注银行监管的目标将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其维护币值稳定目标的有效实现。
国外学者对发达国家战后长期高通货膨胀现象的大量分析表明,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与通货膨胀指数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大,通货膨胀率就越低;
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小,通货膨胀率就越高。
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为陷入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最后贷款人便利可能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破坏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意图,达不到货币稳定的目标。
4.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信息互补性。
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银行监管所获得的有关银行经营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其一,银行监管信息是中央银行正确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央银行针对既定目标的政策操作是假定存在一定的传导机制为前提的,这种假定的正确性从而建立在这种假设基础上的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依赖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反映方式的准确了解,这需要以银行监管信息为依据。
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也都是立足于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风险性的具体把握,需要银行监管信息的支持。
同时,正确的货币政策决策也需要银行监管提供的有关银行经营的保密信息。
其二,强有力的银行监管是确保金融数据准确性的基础。
强有力的银行监管能够保证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真实性,从而确保金融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这是正确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前提。
其三,银行监管信息是中央银行正确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重要保证。
当单个银行出现支付问题时,中央银行在决定是否给予流动性支持时,需要对银行经营情况做出判断,即该银行流动性问题是暂时的,还是经营状况长期恶化的结果,同时如果拒绝对该银行进行救助从而导致银行倒闭能否危及整个银行体系并引发系统性风险。
如果该银行的倒闭将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中央银行必须迅速做出反映,这需要银行监管为之提供有关该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充分而及时的信息。
同时,银行监管为了确保银行稳健运行,需要了解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需要在货币政策的下引导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从而需要货币政策为之提供相关信息。
5.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监管的依赖性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银行监管与之配合,如“窗口指导”建立在监管权威性基础之上。
同时,直接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借助于银行监管的力量,加强监督检查。
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关系的制度结构及其适应效率分析
(一)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关系的两种制度结构
1.内部协调。
所谓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内部协调,是指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统一由中央银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货币政策 银行 监管 协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