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024162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3.99KB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
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
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
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①……者,……也;
或:
……者,……;
……,……也;
……者也。
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
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的基本形式:
①用“于”字表示;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
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
④用“被”表示;
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
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③省略宾语;
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⑤省略介词“于”。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4题。
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即:
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例如:
原句:
郑
人使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译句: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红色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
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通读全句,标注要点。
按照词序,对应翻译。
调整语序,符合规范。
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
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答案项为B。
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
都不符合题意。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
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
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
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
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此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中心的概括。
答案项为C。
C项裴矩向炀帝献技错误,原文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是对文章表达的思想倾向的评析。
文章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作者对文中所述事件的认识,所写人物的态度,所论道理的判断及主旨寓意的评价来表现。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
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
二、习题讲解
[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
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襄子谓张孟谈曰:
“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臣闻之,唇亡而齿寒。
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
矣。
赵亡则君之次矣。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二君曰:
“智伯之为人也,
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君其图之。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
谋,与之期。
张孟谈乃报襄子。
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
智伯军救水而乱。
朝、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
群臣请曰:
“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
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
“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
群臣
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
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故君子曰: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对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下缘木而处
缘:
沿着
B.
无为贵智士
贵:
尊重
C.
不如行义之隆
隆:
高尚
D.
美行可以加人
加:
超过
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
有战胜存亡之功
3.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吾是以先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①②④
②③⑤
①③⑥
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
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
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讲解】
1.答案项是A。
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2.答案项是C。
其余三项,“同情”在这里是指“情况相同”;
“阴谋”是动词,“暗中谋划”;
“存亡”在这里是“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
3.答案项是B。
两个“仍”都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
其余三项,两个“而”字,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
两个“以”字,前一个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后一个表示顺接,相当于“而”;
两个“则”字,前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4.答案项是B。
(1)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
(2)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
(3)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
(4)是赵襄子的行为;
(5)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
(6)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5.答案项是B。
“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附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
(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
“(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
”张孟谈说:
“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
“我听说:
唇亡齿寒。
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
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
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
”韩、魏两家君王说:
“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
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
“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
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
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
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
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
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
大臣们提出问题:
“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
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
”赵襄子回答:
“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
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所以《老子》说:
“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