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实验培训发言稿.docx
- 文档编号:1402342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7.81KB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培训发言稿.docx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培训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物理实验培训发言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培训发言稿
初中物理实验培训发言稿
初中物理实验培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技术所必须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所建立的思想和探究方法,对物理学科的发展必然起到重要作用,所以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的课程不仅要求重视物理实验,还要加强物理实验的创新。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与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对比,更加突显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旧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综合比较,见附录一)。
1、实验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过: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动力。
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验证,而物理实验能够创造确实的、排出干扰的物理环境,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量度获取的最典型的感性认识,通过最简捷的思维活动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这对中学生来说,可对基础知识获得比较深入的、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3、实验教学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都得到逐步锻炼和提高。
在实验中,要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认真观察,而要深入地观察,又必须有正确的思维作指导,同时,合理的动手操作也必须有思维的引导,而在正确的思维引导下的动手操作往往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4、实验教学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在实验教学中。
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接触物理学科开始,逐步让学生理解和熟悉实验这一科学方法。
(1)实验归纳法
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根据研究目的,人为控制条件,从大量的实验事实和数据中找出普遍特征,形成规律。
实验归纳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其实验就形成探索性实验。
这在《课标》教科书中占有绝对比例,基本上以探究实验为主。
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密度、重力、弹力、摩擦力、串联与并联、欧姆定律等教学中,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或学生实验探究,采集数据,然后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得出结论。
(2)实验验证法
这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已知的物理知识及推论,经过理论推理,作出假设和预言性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对结论作出肯定论断或进一步补充完善,得出可靠的结论。
但这种实验方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书几乎没有,因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物理知识体系才刚刚接触,且认知物理知识仅从感性开始,不可能有比较严谨的物理知识体系,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严谨的推理和判断。
(3)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实验,是在已有实验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得出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的方法。
例如:
伽利略在研究物体惯性时进行了无摩擦理想斜面实验,牛顿在理想斜面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理想实验,既以真实实验为基础,又高于真实实验,能深刻地反映现象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4)实验模拟法
模拟法是通过设计与原型(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的方法。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此法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可使事过境迁,或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在实验室重现,可将现象简化或进行时空的放大、缩小,可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进行研究。
特别是解决那些尚无简单有效的仪器可演示的实验,模拟法则成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如利用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豆(或沙)落在平衡天平一端倒扣着的托盘底上的现象来模拟气体压强的产生过程;装有铁屑的试管模拟铁棒的磁化;利用连通器装置模拟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5、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科学的实验方法,本身就是要求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事实,忠于实验数据,反对弄虚作假,严肃认真、踏踏实实,逐步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实验中的偶然事件往往被人们忽视,以为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轻易放过,其实任何偶然事件都有必然的起因,在物理发展中,许多物理学家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对偶然事件进行寻根索源,终于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
如做”摩擦起电”实验中,有出现摩擦后,并不使棒带电,但经过去湿处理后实验就能做成了,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如此现象,使之得到深化。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类型
在《课标》教科书中,实验包括有教师的演示实验47个和学生的分组实验36个(见附录二),以及课后学生实验若干,尽管这些实验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测量型使实验
(1)接测量型:
包括用刻度尺测长度、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使用这七种基本测量工具要注意它们的共同之处,并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
(2)间接测量型:
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量,然后算出该量。
包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小灯泡的功率……。
对这类实验,要在掌握其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然后确定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并会分析实验的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2、探究型实验
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运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取适当器材,规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
包括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探究水的沸腾、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演示型实验
根据实验装置的图文信息,说明研究什么;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包括气体液化实验、真空铃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液体对容器壁、底的压强实验、覆杯实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单摆、滚摆实验、扩散现象、分子引力实验、电磁感应……。
三、探究型实验教学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
1、探究型实验教学的特点
以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所谓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而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力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的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实施探究教学的良好载体。
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
2、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一般有7个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制订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表达交流得出结论、评估。
(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提出问题
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部动机。
所有的探究都从好奇心开始,为了达到课堂探究的目标,教师要创设情景,把问题呈现出来,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能在简单层次上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
(2)合理猜想,形成假设
通过设疑,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引起对问题的讨论和争辩。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树立假设和猜想的阶段,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作用。
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
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发明中独特的思维品质。
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是电流,提出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法拉第由电能产生磁的现象,根据直觉提出了磁也能产生电的假说,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更是一个具有极强直觉能力的科学大师,他在26岁到37岁时分别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并不是在已有的理论体系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他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研究的课题作出大胆的有根据的猜想和假设,而不必去追究推测的理由,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有时假设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去认识。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从动手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自己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索的体验,感悟探究的艰难,之后再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在探究学习中,师生是处于协作关系。
教师提供各种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作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并要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发现其错误,提供有关他的失败信息,并及时修正其探究的过程。
(5)、分析论证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初中 物理 实验 培训 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