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021812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89KB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
ng、潭tá
n、螺luó
、磨ó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比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比作;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用钢笔描红。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
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
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
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
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
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
一是读hé
。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
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为妥。
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
“和,相应也。
”《广雅•释古三》也说:
“和:
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
“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
“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
,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
当“和”字读作hè
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
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
,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其二: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三: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四: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
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
,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
如果将此字读作hè
,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
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
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
其标准答案认定:
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
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
《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
“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再用白毡打磨,才能光洁明亮。
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
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
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
也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
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
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
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
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李白《独坐敬亭山》鉴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