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013603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1.38KB
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笔者在使用上将以清乐音阶(注一)中的“龢”音替代“变徵”而成为“龢和弦”:
这个和弦则与宫和弦、商和弦、徵和弦同样的具有中国韵味,在和声的进行上与转调上皆极为好用。
注一:
请参阅第五章第一节。
说明缘由
笔者要说明,是根据什么理由如此来建立,所谓的“中国和声”体系的和弦。
打从心中所孕育,到肯定的让它“出世”,其中经过了多方的寻求,现在就依我心中的历程将它作个分析:
甲、是从旋律中找出来的
旋律与和声是一体两面,旋律反应了和声,和声支持了旋律;
因此从旋律的进行中可找到和声的结构。
在西洋音乐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旋律与和声的关系,这些关系是由于旋律是以和声为基础而组成,因此旋律就显示出和声,故在西洋音乐中,从旋律中就可以找到和弦。
依这样的理论,应可找到一个借鉴——从中国的旋律中,找寻中国的和弦。
西洋音乐从十四世纪“新音乐”的时期开始,在和声方面加入了3度音,因此文艺复兴时代,三和弦已经完备构成,自那时开始到十七世纪的巴罗克时期,虽为复音音乐,是多旋律的各自进行,但各声部之间,就依循着和弦的关系进行。
当十八世纪中叶,进入古典乐派,作曲家们更是理性的连接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为骨干的和声系统,虽然再由和弦的架构中生出旋律,这生出来的旋律完全是依附在和声的架构上。
即使是进入浪漫派音乐,旋律像是直接先发的创作,而和弦是而后配置上去的,但若稍加推敲,即知道这些旋律仍然是以和声为依据的两面一体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下列的一些作品中,就能寻得例证:
(1?
—1474)的Gloria
这首十五世纪的双旋律的作品,一看即知是建立在主、属的和弦上,尽管有几个经过和弦,有时3—1591)的作品:
DiesSanctificatus.
这是一首混声四部无伴奏的宗教歌曲,为着分析方便起见,而改以大谱表写出:
小调的作品,是一首复音音乐,但从这五小节中即可看出,其是循着主和弦在进行。
(3)Minuet.
像音乐之父巴赫这样的作品不论要不要分析和弦,在旋律中一听即知和声的进行了。
(4)Mozart(1756-1791):
SonatainC.
像莫扎特这样的旋律,我们可以一眼即看出其使用的和弦;
而且,其和弦的架构与连接,是先“预谋”设计好的,那是循着主、属,主、下属那样的进行。
(5)Beethoven).
贝多芬这位将古典带入浪漫乐派的大师,他的分解和弦式的旋律,是旋律也就是和弦。
不管是古典的精神——先设计和弦,再产生旋律;
或是浪漫派的先有曲调,再依作曲者需要的效果,配置上和弦,但总是和弦衬托出旋律,而旋律反应出和弦的原则。
现在,再看一首浪漫派的作曲家:
(6):
Symphonie4,ineminor.
小调第四交响曲,他所使用的和弦,尽管在低音部分用了许多的长低音式的主和弦音,但其和声的连接,仍是循着主、属;
下属、属,回到主和弦的计划;
其旋律也就在这样的和弦安排下进行。
因此,从西洋音乐的发展史上,我们得到一个经验,那就是:
旋律反应了和声。
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可以借鉴于西洋的经验:
从中国的旋律中找找看和声的踪迹。
笔者在谈到这个观念时,曾有年青的理论作曲者问道:
“中国与西洋不同,西洋音乐是和声音乐,因之才会在旋律中反应出和弦;
而中国的音乐却只有旋律,是单音音乐,没有其他的声部,因此也就没有和弦为基础,所以,要从中国音乐的旋律中找和声,是不合理的。
”
其实,这不该是个问题。
虽然粗看起来,中国是单音音乐,没有其他声部,像是没有和声,但是实际上,中国也是有和声的,只是中国音乐虽有和声却未用和声而已;
中国也是有和弦的,只是所有的和弦却是隐藏而未发掘出来而已。
不是没有的,而是隐而未现的。
秉持这样的观点并不深奥,因为——
音阶与和声是源于同一个根源。
有了音阶,就该是有了和声。
我们若回顾看看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历史,就不难明白这个既定的事实。
西洋音乐早在纪元前五百年左右,其音阶就是以泛音的原理而确定。
而中国,在春秋时,既有的三分损益法,虽然叙述法不同,但这三分损益法,也既是以泛音的原理推算出音阶的各音。
因此和声与音阶是同源的产物。
有了音阶,就该看为已经有了和声。
从旋律的进行,也该看出其隐而未现的和声。
举个例子来说:
在我国贵州偏远的苗族,在尚未接触汉人的音乐以前,他们的歌谣,只有同一这音的八度与四度(五度)音:
他们就这样的像是说,也像是吟诵唱着,他们是根据什么如此唱的呢?
他们没有音乐理论家,他们也没有所谓的音阶,但他们这样的八度、四度(五度)关系,表示了什么?
只有旋律的观念,没有和声吗?
不!
和声的材料已经包含在里面了,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并非是没有。
现在,再看看西洋音乐的发展中,在十世纪左右,是和声的萌芽,开始了复音音乐,有了你唱我和的不同声部。
在有和声的起初,有一种叫做Organum的音乐,是把教会的格里哥乐歌(Gregorian
Chant)以四度或五度平行,作为和声。
,而黑音即是配上去的和声。
)
若是我们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前方的贵州苗族民谣与后者的格里哥乐歌,两者如出一辙。
前者是旋律——没有和声,而后者是发展出来的和声;
但这旋律与和声岂不都是循着那泛音的关系在进行?
因此,笔者谓音阶与和声是同一个源头,旋律由音阶构成,旋律的进行,不论是否用和声,都是有和声的,只是用了或隐而未用的区别而已,未用并不表示没有。
在不知有和声之前,也并不表示没有和声。
因此,中国音乐尽管在西洋音乐未输入前为单音音乐,但却并不就是表示没有和声的基础,即使是在人尚未知道和声之前,在人使用音阶制作旋律时,就已包含了隐而未现的和声观念了。
打个比方,会说明得更清楚:
人在仅晓得自石油中提炼煤油用以点灯时,既有了汽油,虽然尚不晓得汽油为何物,也不晓得它的用处,而将其弃之不用而已,并不表示它不存在。
在泛音的理论下,产生了音阶,也同时有了和声,只是人用了音阶做成旋律,而将和弦弃之未用而已。
因此,追寻旋律的源头,在音阶中已经显示了该有的和声因素。
从旋律中找和声的观念是正确的,即使是像是没有和声的基础,也是有隐而未现的和声因素的。
那么,我们可以在中国的旋律中,寻找中国特色和声。
在中国的旋律中,最多的连接,就是:
这四个音连成音群,经常是乐曲的开头,在地位上已经明言,是宫和弦构成的音群。
古调的满江红,就是如此:
开头的第一小节就是这个音群。
把这音群重组一下,就是另一首中国古乐——紫竹调:
在中国,从南到北,在各地的民谣中,几乎可以信手拈来的得到这个音群:
山东民谣:
打秋千:
广东民谣:
春潮
贵州民谣:
大定山歌
青海民谣:
杨柳叶儿青
安徽民谣:
溜溜山歌
这样的音群,依西洋的观念来看,是主和弦do的音呢?
有的人会用下中音和弦来配置,并且以西洋观念来解释:
下中音和弦是属于主和弦的系统,正合于连接使用的法则。
而有的作曲者则将这个la所构成的旋律,那么中国音乐的特色又是什么?
岂不是与西洋音乐无异?
而且再换一个下中和弦配置一个la的主和弦中,是与主和弦成为一体的那么溶入,因此它不是属于两个和弦,而该是一个和弦;
因此将la视为和声外音,当作经过音来解释,其实也就是等于用了do、mi的确是个主要音,像上列的贵州民谣:
大定山歌,或安徽民谣:
溜溜山歌中的第一小节的la出现,则又把sol当成和声外音。
但实在说来,这样的主和弦,接下中音和弦,所产生的音响,实在没有中国和声的特色,无法满足中国旋律音响的需要。
若是真的如此配置和声,则完全成为西洋音乐的附庸。
因此,将:
、mi、sol、la作为一个和弦,才能建立中国音乐的特有风格。
这就成了笔者所命名的“宫和弦”。
在笔者所建立的和弦中,尚有一和弦:
是被称其为“徵和弦”的:
这个和弦在音响上,与前列的宫和弦完全相同。
而且在地位上,两者也正是主、属的关系。
这两个和弦,是笔者所建立的最重要的和声骨干。
这个“徵和弦”,同样是反应在中国的旋律中,它与宫和弦相呼应的连接出现。
虽然因为它的3
这首民谣,其旋律的进行,若略作分析,就会很清楚的发现在
中的必为“徵和弦”,它是与其前方与后方的“宫和弦”交互着出现,若是这旋律一味的用“宫和弦”(或西洋音乐的主和弦),就平淡无味了。
在另一首云南的民谣:
龙灯调中的一段,亦是一唱即知的是,由“徵和弦”与“宫和弦”的以一个小节为单位的交互出现:
最后一小节毫无疑问的是“宫和弦”:
而最前的两小节则是“徵和弦”:
在这两者其中的四个小节是或“徵”或“宫”的两个和弦的连接,或完全以“徵和弦”来配置。
江西的民谣:
数麻雀,仍然也是如西洋的主、属和弦之使用,那样的使用“宫和弦”与“徵和弦”,其先是二小节的宫和弦:
而后,接入“徵和弦”,然后再以宫和弦结束;
这“宫和弦”与“徵和弦”,都很清楚的交互出现着。
不必再多举例子了,因为在中国的旋律中像这样的:
比比皆是,而当我们用“徵和弦”来配置时,其与“宫和弦”形成极佳的效果,一如西洋音乐的主、属和弦的关系。
其实,从旋律中反应“徵和弦”,几乎不必从乐曲的中间摘出式的寻找。
因为中国旋律在少用“变徵”、“变宫”,而致使调性不明显的情形下,五声音阶所构成的旋律,只要换一个调来记谱,那个“宫和弦”立即就成为“徵和弦”了:
江苏民谣:
啥花开来节节高
新疆民谣:
乌云散
绥远民谣:
情别
在中国的旋律中,还“隐藏”着一个称为“商”的和弦
我说它是“隐藏”的,乃是因为它不是那么明显,如宫和弦、徵和弦那么一看即知,一找即有。
而且在中国的旋律中,似乎也无法从这个商和弦的第三音的变化音来寻找,但这个和弦却是的确存在的。
找这个和弦,最好的地方,是在徵音结束的乐曲中,也就是乐曲结束在这个西洋音乐的“sol”这个音的乐曲中去寻找。
中国的旋律常常以宫和弦开始,而其乐曲的结尾却是停在“徵”音。
笔者在研究中国的音阶的调性时,就强调出这个特点。
由于乐曲停在“徵”音,此“徵”音又是原调的属和弦的根音,也就是“宫”调的“徵和弦”。
因此,这样的终止,在“徵和弦”的前方要使用徵调的属和弦;
套句西洋的和声观念来说:
乐曲若是转往属调,则为终止式(完全终止)的缘故,这个结尾的属和弦的前方,必须是这个属调的属和弦。
使用于中国的旋律,则为“宫和弦”开始,以“徵和弦”结束,则其终止当是以“徵”的“徵和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为中国音乐建立和弦 第六 中国音乐 建立 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