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共1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009616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11KB
生理学简答题共1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理学简答题共1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简答题共15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幅度小,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
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
方式:
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
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
Na+、K+、Ca++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Na+泵
、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葡萄糖分子,氨基酸分子等。
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
当它们不足时,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
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
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
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
(1)黏附: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
血小板聚集成团,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3)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
(4)收缩:
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凝块回缩。
(5)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可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6.举例说明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便回降,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可通过反射加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血管收缩,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生理意义:
负反馈控制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7.何谓原发性主动转运?
以钠泵为例,论述主动转运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上的离子泵利用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钠泵作用:
逆浓度梯度将Na+移出细胞,同时将K+移入细胞。
当细胞内出现较多的Na+和膜外出现较多的K+时钠泵活动增强,分解ATP供能,并利用能量将Na+和K+跨膜转运。
一般情况下,分解一分子的ATP,可以将3个Na+移出细胞,2和K+移入细胞。
导致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匀,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使用,如继发性主动转运。
8.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
以肾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为例,简述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另一物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例子:
细胞基底侧膜钠泵工作,Na+被移出细胞,建立起细胞膜两侧内低外高的Na+浓度梯度,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Na+结合经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顺Na+的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胞内的葡萄糖顺其浓度梯度经载体进入组织液被吸收,而细胞内的Na+经钠泵移出细胞,维持细胞内Na+的低浓度,使继发性主动转运能继续进行。
9.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有哪几类?
简述“受体-G蛋白-AC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途径”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
三类: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受体-G蛋白-AC途径:
以cAMP为第二信使。
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膜中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活化酶(AC)→催化胞质中ATP生成cAMP→胞质中的cAMP浓度升高→激活蛋白激酶A→底物蛋白磷酸化→细胞功能改变。
受体-G蛋白-PLC途径:
以IP3(三磷酸肌醇)和DG(二酰甘油)作为第二信使。
信号分子'
和膜受体结合→膜中的G蛋白→激活磷脂酶C→水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IP3和DG→细胞功能改变。
10.试述静息电位的现象及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的K+分布不均衡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
对K+通透,导致K+外流而形成的K+静息电位。
产生机制①钠泵工作,导致细胞K+浓度内高外低,此时,K+必有一个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
②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只对K+通透,细胞膜内的K+顺浓度差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外流,造成膜两侧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差,当外流的K+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梯度足以对抗K+因浓度差的外流时,K+的跨膜净移动量等于零,形成静息电位。
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
11.试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Ca++进入轴突末梢→轴突末梢内Ca++浓度升高→启动囊泡内的ACh以量子式的方式释放入接头间隙→ACh扩散至终板膜→ACh与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肌膜→受刺激的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ACh发生效应的同时,可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而失效。
1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由什么物质形成?
各有何生理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由溶解在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其中80%是Na+和Cl+。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细胞外液中的晶体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故细胞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
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其所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中起重要作用。
13.试述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并分析其机制。
心输出量=心率×
每搏输出量,而心率的变化会影响到每搏输出量,以180次/分为界。
当心率在180次/分以下时,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加快而增加;
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加快而减少。
而当输出量<40次/分时,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出现临床症状。
14.正常心脏内的兴奋传导的途径如何?
有何特点和意义?
窦房结产生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到左右心房,同时沿着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到浦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肌兴奋。
特点和意义:
兴奋在心房内和心室内传导速度较快,有利于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同步兴奋和收缩,产生较大力量,利于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较慢,产生“房--室延搁”现象,避免出现房室收缩重叠,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15.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形成条件:
①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这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②心脏射血,这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这对减小动脉血压在心动周期中的波动幅度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②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③外周阻力,影响舒张压为主.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比值增大,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反之亦然。
16.试述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
影响因素:
心脏射血能力(负相关)、静脉回心血量(正相关)。
当心脏射血功能增强时,中心静脉压降低;
当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中心静脉压可作为指导临床输液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呈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
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17.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管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如果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表示有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如果有效滤过压为负值,表示有液体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静脉回流和淋巴结回流:
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8.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主要作用及其主要机制?
心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为正性作用,包括:
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加强,加速心肌舒张。
机制: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阝1受体结合→G蛋白-AC-cAMP途径→PKA被激活,蛋白质磷酸化→激动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和If通道,主要导致心肌Ca2+内流增强、肌质网钙离子释放增多,细胞内Ca2+浓度升高。
19.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主要作用及其主要机制?
心迷走神经的主要作用为负性作用,包括:
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减弱。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Ca2+浓度下降,K+外流增加。
20.简述胃液有哪些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和HCO3-
盐酸:
激活胃蛋白酶原,营造适合蛋白质分解的酸性环境;
杀菌;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和和吸收;
促进小肠内Ca2+和Fe2+的吸收;
促进小肠液、胆汁、胰液的分泌。
胃蛋白酶原:
被盐酸激活后,促进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
内因子:
保护维生素B12免受破坏,并在回肠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粘液和HCO-:
形成机械屏障和碱性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性损伤以及盐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21.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各期的特点。
头期:
受情绪和食欲影响较大,分泌量占整个分泌期的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均很高。
胃期:
分泌量占整个分泌期的60%,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含量较头期少。
肠期:
分泌量占整个分泌期的10%,总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均很低。
22.正常情况下,胃是否可被自身消化?
为什么?
不会。
原因如下:
①胃内存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免受H+的直接侵蚀,同时也可防止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②细胞保护作用,胃黏膜和肌层中的前列腺素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等,可有效地抵抗强酸强碱、酒精和胃蛋白酶等有害因素所致的损伤。
23.机体是如何控制胃排空的?
胃排空受胃内因素和十二指肠内因素的控制。
①胃内促进胃排空的因素:
通过神经调节(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或体液调节(胃泌素)加强胃的运动,升高胃内压,可促进胃排空。
②十二指肠内因素:
通过神经调节(肠-胃反射)或体液调节(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排空。
24.胰液有哪些主要成分?
各有何生理意义?
HCO3-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脂类水解酶
HCO3-: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防止其对肠黏膜的损害,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
蛋白质水解酶:
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以酶原形式存在,被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
脂类水解酶:
包括胰脂肪酶、胆固醇酯水解酶、磷脂酶A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答题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