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一章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991380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6.91KB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一章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一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一章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以说,教育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与人类社会发展
共始终,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化习俗、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对人产生影响。
概括而言,广义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包含于广义教育之中,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根本特征,也是学校教育这一活动形式存在的重要价值所在。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是,它不包含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因素。
在敎育理论与实践中,人们一般认为教育活动总是在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展开的,任何单方面的活动都不能称之为教育。
分析和探讨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教育现象,更好地把握教育这一活动。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学校教育及其过程,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换言之,学习者发生变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他把学习者作为对象,把教育的影响作为手段,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并促使学习者发生合乎自己目的的变化。
2.目的性
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直接指向学习者的身心。
人的其他活动也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作用和影响,具有教育上的意义,但不以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根本的目的。
3.社会性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其对学习者所施加的影响,无论在性质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要集中地反映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以促使学习者获得符合这种要求的发展为根本追求。
因此,教育者是接受社会的正式委托,以社会要求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来影响学习者。
[NextPage]
(二)学习者
学习者是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并以自身的发展需求参与教育过程的人。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
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①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习者从形式来看是教育影响的受体,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学习活动的认识和发展主体,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中介,是教育活动运行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
指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
2.教育内容。
指依据教育目的或目标而选择出来的知识、经验等。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上。
3.教育方法。
指教育者为达成目的,使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方法,如讲授法。
4.教育手段。
指教育活动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如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口耳相传等。
5.教育组织形式。
指教育活动的形态,例如,正规化教育形态、非正规化教育形态。
6.教育环境。
主要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场地、设备等。
②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不同的位置,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或不同的组合,都必然导致教育活动系统的改变。
因此,各教育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三、学校教育的演进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所承担的,在一定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但是,人类的教育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如此形式化和结构化的形态,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类社会的经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开始有了形成教育实体的需求。
历史上的教育形式经历了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一)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般认为,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活动的形成时期。
在此之前,由于未开化社会的生活技术是极其简单的,通常可以通过日常的模仿来获得,因此教育是以不定型的形式而存在,渗透于生产与生活中。
据史学研究,在原始部落中,“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常常是以不同的年龄来划分的,每个年龄群都有自己特殊的标志,儿童和青少年只有经过了一定仪式之后,才可以从一种年龄群转人另一种年龄群。
在原始社会的母权制时期末出现的“青年之家”,就是为转入“猎人群”的少年、儿童而设置的“成年仪式(奉献仪式)”的准备,目的是要使新生一代掌握社会上已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青年之家”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儿童都在里面接受教育的一种原始社会制度的特殊机构①,有学者认为,“青年之家”有可能是最早的儿童公共教育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二)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
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由此而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
具体而言:
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
②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
③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
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这一点尚未完全确证,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
®
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学校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主体的确定;
②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⑤是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实体化教育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三)制度化教育
所谓的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众多的专业课程和机构,以及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组织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育的制度化过程就是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它与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连。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17世纪欧洲出现了文科中学,重视古典的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制度化教育的雏形。
到了18世纪,欧洲又出现了实科中学,并产生了平民化教育,职业教育也成型了。
学校教育类型上的这种分化,意味着学校教育日渐走向成熟。
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系统在西方基本形成。
学校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严格的入学规定,这些规定包括对年龄方面的以及入学方面的要求;
②修业年限的规定,不同级别、不同层次学校对学习年限有不同的要求;
③分年级教学,依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业水平区分不同的年级;
④有明确的课程要求,依照学校教育的目的,对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要求;
⑤有严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方面的规定;
⑥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
⑦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主要受西方学校系统的影响,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四、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较为激进的教育理论流派,受现代批判主义的影响,是西方反理性、反现存体制、反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伊里奇(IvanlUich,1926—2002)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就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之一。
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细数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认为制度本身就是“恶”的,而我们在制度安排下的学习也就充满着歪曲、被动和钳制的情形。
在学校这种结构体制下,学生必须学着服从权威——教师或校规等,学习那些被预选好的、被过滤的信息,学生的主体自由由此被完全剥夺,所接受的是由“成套”讯息构成的强迫学习。
②伊里奇将系统化学校教育所释放的负向功能归咎于教育制度的弊端,乃至整个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弊病,从而倡导教育重构乃至社会重构%主张用“学习网络”取代现行的制度化教育。
这一思想对20世纪后期的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具有完备学校系统的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与制度化的社会形态相伴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但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不断扩张,其弊端也日渐明显。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正是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现代学校的教育负向功能,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认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设施的权利。
因此,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教师资格 考试 辅导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