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 文档编号:1397246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32.67KB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7 《朱子语类》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芜秽(wúhuì)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直
(2)及
(3)合
(4)机
(5)乎
(6)之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
中间人。
(2)须大段著力
古义:
仔细。
今义:
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3)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
学习的人。
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今义:
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判断句)
译文: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判断句)
译文:
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
(3)君子喻于义。
(状语后置句)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状语后置句)
译文: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勇猛地去做。
(5)乃为人欲引去。
(被动句)
译文:
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
[常识·速览]
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与主张。
理学之经典——《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
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理性不同,上自天地之所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
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
一则:
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
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相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二则:
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
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
三则:
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则,回答问题。
1.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勤读书⇒有智慧更聪明
2.“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请联系现实分析这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读书是有方法的,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读书的方法。
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读书就应该坚持不懈,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
有些人读了书,之所以记不住、说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
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
二、阅读课文第二则,回答问题。
3.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已”之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
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的能力。
四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
4.本则文字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路、小路分别指的是天理、人欲。
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5.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
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深意。
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
朱熹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
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针对性。
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
三、阅读课文第三则,回答问题。
6.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
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
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
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
朱熹对此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论语集注·里仁》),这是说,符合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
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的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区别。
朱熹说:
“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
”(《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切身事”。
实际意义。
天理:
指的是心之本然。
它表现为仁义礼智
四德。
提醒精神:
提神醒志。
着意:
用心。
穷:
穷究。
愦
[课内·素材]
朱熹论读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快乐和兴趣是读好书的前提,因而,朱熹很能够体会读书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关于读书的快乐,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单元 讲义 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