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保粮人员的陪word范文模板 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960738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54KB
优质文档保粮人员的陪word范文模板 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优质文档保粮人员的陪word范文模板 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保粮人员的陪word范文模板 11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
晚秋收获稍高水分的粮食由于受气候或干烘能力所限,得不到及时干燥,在存放期间有可能引起粮食发热霉变。
采用大风量通风可降低高水分粮自然发热的危害,带走霉菌所产生的积热,降低霉菌生长的速度,使其进行短期储藏;
如果采用大于一般降温15—30倍的单位风量,亦能收到较好的降水效果。
另外,通风系统还可用作烘干机的冷却系统,降低烘后粮的温度,使之安全储藏。
(4)排除粮堆异味,进行环流熏蒸。
通风换气可以排除因长期储藏而在粮堆形成的异味或残留的熏蒸毒气。
对气密性较好的房仓或筒仓,利用通风系统进行环流熏蒸杀虫,促使毒气均匀分布,可以明显提高熏蒸剂、防护剂的防治效果。
(5)增湿调质,改进粮食的加工品质。
由于粮食的储藏水分要低于粮食加工时的最佳水分值,直接加工会降低粮食的产率与品质,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利用湿空气,对储粮进行缓慢通风,可将其水分调整至适合加工的范围,改善加工品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由于调质后的湿粮不易再保管,所以此法只能在粮食加工前进行。
综上所述,粮堆通风是储粮中行之有效的技术之一,对保持与改善粮食品质、延缓粮食陈化、防止粮食品质劣变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储粮机械通风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二)干燥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粮食干燥的分类方法,掌握粮食干燥原理和粮食干燥工艺。
[注意事项]
(1)通风干燥、(来自:
WWw.:
保粮人员的陪)低温干燥和高温干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注意在干燥过程中,“缓苏”过程对改善烘后粮食品质的作用以及粮食品种要求。
(3)不同干燥形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相关知识]
1.粮食干燥技术分类粮食干燥降水的方法很多,若按干燥速度或干燥温度来分,可将目前粮食系统所使用的粮食干燥技术分为3大类:
一是通风干燥,如机械通风的就仓干燥;
二是低温慢速干燥,如低温循环干燥机;
三是高温快速干燥,如角状管式烘干塔。
通风干燥属于就仓干燥设备,它以常温空气或辅助加热空气为干燥介质,将新收获的高水分(≥18%)粮堆放在配有机械通风系统的仓内,通过风机将干燥介质(常温或加热的空气)通人粮堆,介质在穿过粮层的同时与粮粒进行湿热交换,带走汽化的水分,通风一直延续到粮食水分降至安全储藏水分为止的批量干燥作业,每批干燥降水的时间较长.
(1~12天)。
它属于慢速通风干燥工艺,由于粮层较厚,又称“深层干燥”,它具有投资少、简便易行、干燥费用低、节省能源等特点,在国内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系统研究。
常温通风干燥的优点:
①设备成本和保养费用最低;
②不消耗燃料;
③无失火危险;
④与辅助加热相比,引起水分凝聚和促进霉菌生长的可能性较小;
⑤需要照看的工作量最少;
⑥与辅助加热一样,可以有效地利用粮仓。
缺点:
①干燥速度缓慢;
②受气候条件限制;
③与热风干燥相比,每季需要占用更多的仓房来干燥同量的粮食。
低温慢速干燥属于分批式干燥机,它将外界空气加热提高2~11℃,或者不超过40~60℃的热空气通人烘干机内,湿粮在烘干机内循环干燥,降水率为(0.5%/h)水分降至要求范围后出机。
由于干燥介质的温度低,与高温热风干燥相比,粮食降水速率变小,干燥时间延长,但自控程度高,烘后粮食品质好,适用于种子与稻谷干燥,深受大米加工厂的欢迎。
其优点:
①烘后品质好;
②不受气候条件限制;
③设备成本和保养费用低;
④燃料费用低;
⑤与热风干燥相比,减少操作人员。
烘干机的产量较小,干燥时间长,不能用来干燥大批量湿粮。
高温快速干燥多数为连续式烘干机,热风温度较高(50~150℃),干燥速度较快(2.5%/h),是粮食系统高水分粮常采用的干燥技术。
高水分(≥18%)粮在烘干机内,与高温的介质进行湿热交换,粮温升高,水分汽化,在短时间内把粮食水分降低到安全储藏的范围。
它具有干燥速度快、时间短、处理量大、能够处理大批量的湿粮等特点,在我国北方,特别东北、内蒙古东部4省(自治区)得到广泛应用。
优点:
①不受气候条件限制;
②时间短,一般只有几小时或1天;
③干燥能力较大。
①基本设备成本和保养费用均较高;
②需要消耗燃料;
③有失火的危险;
④需要专人照看和调节干燥参数;
⑤使用不当,燃料有污染粮食的可能。
2.粮食干燥原理
(1)粮食降温、降水的物理基础。
①粮食是一种散粒体,在形成粮堆的粮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孔隙,该孔隙是保证粮堆内外气流进行湿热交换与维持粮堆正常生命活动的必备条件。
通风时,可以使粮堆内外的气体进行交换,从而带走粮堆内的热量与湿气,改善了储粮环境。
②尽管粮食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在空气流动情况下,其导热能力增加。
通过干燥介质与粮粒间的热传导和粮堆内外气体的对流作用,对粮食进行加热或冷却,达到降温或降水的目的。
③粮食是一种多孔性的胶体物质,具有吸湿或解吸的特性。
根据平衡水分原理可知,任何粮粒最终都会达到环境温、湿度条件下的平衡水分。
通风降水就是利用粮食的解吸特性,向粮堆通人干燥的空气,吸收并带走粮食中的水分,达到降水或散湿的目的。
特别是机械收获的粮食,一般所含水分总是较高,必须通过干燥才能长期储藏。
因此,储粮通风就是在粮堆孔隙度、导热性和吸湿特性的物理基础上,利用风机产生的压力,强制将选定或调节的外界空气通人粮堆,与粮粒进行湿热交换,降低粮堆的温度与粮食水分,达到安全储粮的目的。
(2)粮食中水分与物料的结合形式。
粮食中水分与物料的结合形式有多种。
化学结合
水是按一定的严格比例,参与到物体结构内部,与物料结合极其牢固,它的离解不应视为干燥过程,而是一个化学过程,在干燥过程中不考虑此类水分的去除。
物理化学结合水是按一定比例与物体结合,但不严格。
它包括吸附水分、渗透水分和结构水分,其中以吸附水分与物料的结合力为最强,是谷物中水分存在的主要形式。
在实际保管中,只需将粮食水分降至安全储藏的范围即可,这样既有利于保持粮食品质,又能节省干燥费用,所以对这部分水分只是部分去除。
机械结合水与物料之间结合比较松弛,没有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只是把谷物作为一种容器来容纳,正是由于这部分水分的存在很容易引起粮食发热霉变,因此,需在干燥中完全去除。
(3)湿分(水分)传递机理。
在干燥中,物料水分以2种形式进行传递,湿传导是指在湿度梯度(毛细管和扩散渗透力)的作用下,物料内部的水分由含量高的部位向含量低的部位移动的现象;
湿热传导是指由温差引起水分沿着热流方向移动的现象。
在粮食的对流干燥中,湿传导是主要的,而湿热传导是次要的,其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粮食储藏中,湿热传导是主要的,特别是外界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即换季)时,要注意储粮状态,做好通风降温散气工作,消除粮堆内外的温差,否则粮食极易结露发热霉变。
在储藏过程中出现粮食结顶、挂壁和霉烂事故都与湿热传导、水分转移有关。
(4)干燥过程的热缓苏问题。
粮食水分的蒸发过程,可以概括为2个基本过程:
粮粒内部的水分以气态或液态的形式沿毛细管扩散(转移)到粮粒表面,再由表面蒸发到干燥介质中去。
一般来说,内部扩散与外部蒸发是同时发生的,但两者的速度不一定时时相等。
当扩散速度大于蒸发速度时,蒸发速度的快慢对干燥过程起着控制作用,称为“外部控制”。
此时如在等速干燥段,被干燥物料的表面温度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且可认为干燥介质与被干燥物料的温度差值为一个定值。
当扩散速度小于蒸发速度时,扩散速度的大小对干燥过程起着控制作用,称为“内部控制”。
此时如在降速干燥段,物料温度将逐渐升高,干燥速度逐渐下降,这时粮食的表面温度不再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干燥介质与物料间的差值也不是定值。
合理的干燥工艺应该是:
使粮粒内部的扩散速度等于或接近于粮粒表面的蒸发速度。
对于薄的叶片(如蔬菜)及小颗粒的粮食,内部扩散速度一般大于外部蒸发速度。
此时,为了提高干燥速度,应设法提高外部的蒸发速度。
对于颗粒较大的粮食,其内部扩散速度一般小于外部蒸发速度(特别是含水量较低时)。
此时,提高干燥速度的关键是设法提高粮粒内部的扩散速度,而不是设法再提高外部的蒸发速度。
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再提高外部的蒸发速度,不但对干燥速度的提高无明显的影响,反而会引起粮粒爆裂、变形等不良后果。
对粮食干燥来说,当出现内部扩散速度小于外部蒸发速度时,很难人为提高内部扩散速度,此时,为使扩散速度与蒸发速度相协调,常用如下2个措施:
①适当减小外部蒸发速度:
为此可以采用较缓和的干燥条件,可降低干燥介质的温度或减小通过粮层干燥介质的流速,如高低温联合干燥法。
②进行缓苏:
暂时停止干燥,并将处于热状态的谷物堆放起来,使谷物内部水分逐渐向外扩散。
此时的扩散过程称为缓苏过程,简称“缓苏”。
谷物经过缓苏后,表层的含水
率比缓苏前提高了,因而有利于干燥。
实践证明,为使缓苏达到预期效果,缓苏时间可在40min~4h(20min一2h)的范围内选用;
缓苏仓容积较小时,可选下限,缓苏仓较大时,可选上限。
经缓苏后,即使不再加热干燥,只送人外界空气加以冷却,亦可在冷却过程中使谷物含水率降低o.5%~l%,如缓苏逆流冷却塔、干燥室中的缓苏段。
注意:
油料作物不能采取缓苏工艺。
3.粮食干燥工艺在粮食干燥过程中,通常采取较高的介质温度进行干燥。
为了保证在短时间内,既要经济地进行干燥作业,又要使粮食品质不发生劣变,这就要选择合理的干燥工艺条件。
在生产中常用的干燥工艺有:
(1)自然干燥(日光晾晒)工艺。
日光晾晒是我国特别是农村的传统做法,在缺乏烘干或通风设施、但具有晒场的基层粮库也经常这样做。
它利用太阳光加热粮食,在粮食与周围空气间产生温度和水汽压力差,而使粮食水分蒸发出去。
为使得晾晒均匀,摊铺的谷层不能太厚,还要经常上下翻动。
(2)机械通风降水工艺。
稻谷干燥过快或冷却过快均易产生爆腰。
机械通风属于低温慢速通风干燥工艺,它采用常温空气或加热2—1i℃的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湿粮在通风过程中得到干燥。
由于空气的湿度较高,通风降水速度较低,故稻谷爆腰少,烘后品质要比高温干燥的好。
(3)低温干燥工艺。
为了保证稻谷烘后品质、减少爆腰率,可以采用低温干燥工艺。
它采用较低的热风温度,一般在50℃以下。
一个日处理量200t的稻谷烘干流程,采用38~40℃的热风温度,湿粮水分在通风加热或循环干燥过程中气化,达到烘干要求的粮食出仓后,再干燥下一批湿粮,粮食的爆腰率增值小于2%。
据试验表明,稻谷的爆腰率不仅与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有关,还与热风湿度和稻谷的原始水分含量有关。
在相同的热风温度下,空气湿含量较高时,稻谷爆腰率较低。
热风温度降低后,则烘干的降水速度变小,干燥时间要延长,但粮食的烘后品质会变好。
(4)烘干一缓苏干燥工艺。
在高温干燥过程中增加缓苏环节,可以提高烘后粮食的品质。
目前粮食部门采用的干燥工艺:
预热一”[烘干一缓苏]一冷却。
“预热”是利用烘干机排放的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的废气来加热即将干燥的湿谷,提高粮食烘前温度,有利于提高烘干机的干燥能力和降低干燥费用,它用于寒冷的东北或南方的冬季。
“烘干一缓苏”即是在2次千燥过程中,使粮食保温一段时间,使籽粒内部与表面水分趋于一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质文档保粮人员的陪word范文模板 11页 优质 文档 人员 word 范文 模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