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948509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4.62KB
届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种鱼—捕食”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
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
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
光照
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
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灌木阶段J草本植物阶段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X
)
4.
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
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冋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V
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大豆与根瘤菌;
人和大肠杆菌;
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略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牛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来源:
学。
科。
网Z°
X°
X。
K]
竞争
个
1
^\r
)00(5
C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
牛与羊;
水稻和稗草
捕食
时同
④一⑧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
狼和羊
易错警示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
(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
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
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
食,如牛饮水;
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⑶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
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
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
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
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
藻类t浮游动物t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技法提炼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一一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g]A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其一,依两条曲线的
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
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其二,ii.:
i<
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
可推出B捕食Ao
3.竞争曲线一一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⑴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w]
A图:
垂直结构。
B图:
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植物分层:
光照;
②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项目
类型^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3.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
⑴方向:
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
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易错警示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
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t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
⑤t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错误。
B错误。
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答案D
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
体数减少(曲线b)。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1.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1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2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1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2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⑶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实验十八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准备:
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
情况
取样:
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
I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实施计划J
采集:
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
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J统计和分析:
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
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易错警示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⑶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
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
o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一轮 复习 群落 结构 演替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