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 文档编号:13945287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
- 页数:28
- 大小:76KB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
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
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
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各市地的产业集群数量和产值差别较大。
依次为:
杭州124个,年产值3380亿元;
宁波77个,年产值2500亿元;
金华77个,年产值1310亿元;
温州73个,年产值1735亿元;
台州67个,年产值1680亿元;
绍兴58个,年产值2647亿元;
嘉兴35个,年产值1540亿元;
湖州30个,年产值680亿元;
丽水25个,年产值136亿元;
衢州24个,年产值108亿元;
舟山11个,年产值110亿元。
2、产业集群的特点
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企业通过走向集聚,又做大了产业集群“蛋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2.1不同产业形态的融合发展
从“九五”时期开始,产业集群区块纷纷以不同的形态进行融合发展。
有通过跨区域同行业的融合发展的,如台州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已将温岭、玉环、路桥、黄岩四县区的同类产业连成一体,年产值达450亿元左右,几乎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
有通过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的融合发展的,如诸暨市通过产业集聚已涌现出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大唐袜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大唐袜业年产袜子88亿双,产值达130多亿元,不仅振兴了大唐经济,而且辐射到周边10多个乡镇;
有随着产业链延伸融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如在山下湖镇,已将产业从珍珠生产延伸到珍珠加工,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养殖河蚌和珍珠加工,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产珍珠625吨,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
2.2产业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在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285个产业集群中,具有“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区块的占到70%以上。
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
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
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中心。
以至于人们所说,浙江人具有“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浙江产业集群个性化还体现在品牌优势上,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6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件,分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同时还创立了大唐袜业、织里童装等一批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共有经国家和省有关行业组织认定的区域品牌240余个。
2.3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共同发展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和效益回报,带来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这不仅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企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逐步做大了产业集群这块“蛋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前来投资创业。
目前,在浙江投资创业的56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落户在产业集群。
2.4制造业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集贸工农、产学研于一体,特别是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个,超百亿元市场15个
,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
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汇集了40万种商品,商品出口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348亿元,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
如绍兴纺织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用一根细细的涤丝编织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织原料、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纺织软件以及市场销售等较为完整、 配套协作、产能大、品种多、企业机制活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为主要销售渠道,把产品推向国内外。
2007年绍兴县约有80%的纺织产品通过绍兴轻纺城流向国内外,成交额达到332亿元。
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有78个产业集群生产的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均达到了30%以上。
2.5公共资源共享发展
我省产业集群以县级为区域。
据调查,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95%以上都建立了行业协会或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这些服务平台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0%以上的产业集群都制订了地方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安全生产标准、配套产业链产品生产标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不仅大大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了水电气、交通道路、通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环境共保。
2.6要素集约化发展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装备、工艺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速度加快。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大幅度增加,原材料消耗不断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装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0.6%,重工业比重以平均1.46个百分点递增,装备产业集群占整个工业比重平均递增0.5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年均增长3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1.产业集群地域发展不均衡
环杭州湾产业带受上海及区内城市工业的辐射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产业集聚有一定基础,也不管规模相当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强劲,共有产业集群335个,工业总产值10857亿元。
温台产业带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民众的创新意识很强,很早就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专业市场+家庭工厂”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产业集群发展良好,集聚程度非常高,共有产业集群140个,产值3415亿元。
金衢丽产业带3个市原有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群的发展历史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拥有产业集群126个,产值1554亿元。
2、我省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在小城镇
这是我省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表现。
外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外资企业要利用当地村镇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开放的政策,从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而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聚集形成集群。
内生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承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手工业传统,通过农村家庭工业作坊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初级阶段也偏好选择在乡镇。
3、我省产业集群优势主要是低成本优势
我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总体产品档次较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多处于技术初端,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
在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方面,则处于落伍地位,以低技术含量、低端产品多。
大量的小化工、小五金、小造纸、小皮革、小饰品制造企业与家庭作坊等,这些企业产品要维持一定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往往是以环境的牺牲和低劳动力工资为代价。
4、部分产业集群带来的生态问题
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改变,能源、土地、人才要素制约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继续存在;
我省是资源小省。
浙江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经济总量位列第四的奇迹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产业集群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
产业集群粗放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以及同质的产出和排放使得物质和能量未能实现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未经清洁处理便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企业的大量集聚加速了生态问题严重性。
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经济环保化的要求提高,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面前,一部分产业集群将面临巨大冲击。
5、企业自主创新环节薄弱
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非常少。
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
这无疑凸显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
创新资金和社会创新机制的严重缺失,产品开发能力的削弱。
使企业无法解决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问题,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困难。
6、国际化知名品牌及区域品牌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已经进入品牌化生存的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我省强势品牌不多,且有相当一部分集群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许多企业品牌观念落后,没有品牌发展规划及建立与之适应的品牌发展战略。
多数企业还长期依赖生产贴牌产品生存。
7、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浙江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群整体的升级发展。
到2007年底,浙江省共拥有制造业大企业集团309个,与全省十几万家中小企业数量相比微不足道,且规模普遍偏小,2007年浙江民营企业百强第一位的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为408.47亿元,仅为海尔销售收入1182.27亿元的34.55%。
统计数字表明与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企业相比,我省企业无论在规模、资产质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道路更为艰难。
8、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最为匮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面临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经营、管理、外贸、设计、研发、物流等各类人才需求开始旺盛。
而我省的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主要流向在政府部门、科研究院所,城市服务领域等,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
技工类人才也十分紧缺,从2002年开始,我省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技工荒,也让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重创。
9、地区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一是要素资源紧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产业 集群 调研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