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933062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102.34KB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学
对象
学习者语言系统
母语系统
目的
消费语言学理论
生产语言学理论
方法
实证
描写
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心理学
相同点
都关注语言和语言的获得
不同点
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
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范围
学习者习得过程
学习者本身
心理动机
心理过程
心理特性
实验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
心理语言学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习得机制
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学科归属
应用语言学
认知学科
从语言学角度、认知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描写和解释
兴趣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学习者自身
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
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因为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和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8.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
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
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影响。
形成了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
9.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
90年代前汉语习得研究集中在偏误分析、中介语和习得过程研究三方面;
90年代后除了拓展和深入以上三方面研究外,还开发出一些重要的新领域,比如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汉语认知研究等,此外,海外汉语习得研究也是90年代后汉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领域
成果
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王建勤主编,2006
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王建勤主编,2006
语法习得过程研究(孙德金,黄月圆、杨素英,杨德峰)
《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le”“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孙德金,200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黄月圆、杨素英,2004
《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杨德峰,2004b
语音、词汇习得过程研究(梅丽,鹿士义,钱旭菁,孙晓明)
《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音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梅丽,2005
《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能力研究》鹿士义,2001
《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研究》钱旭菁,2004
《投入因素对欧美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孙晓明,2005
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研究(江新,徐子亮,吴勇义、陈钰,罗青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江新,2000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徐子亮,2000【书】
《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互动与互补》吴勇义、陈钰,2004【论文集】
《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罗青松,2000【书】
《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江新、赵果,2001
学习者的态度、动机(高海洋,陈郁)
《第二语言习得态度动机研究》高海洋,2001【论文集】
《对东西方学生学习动机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和分析》陈郁,2000【书】
语言能力倾向及学习焦虑因素研究(钱旭菁,江新)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钱旭菁,1999
《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能力倾向》江新,1999b
认知研究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高立群、孟凌、刘兆静,2003
《声旁语音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郝美玲、舒华,2005
《外国留学生汉语阅读中音、形信息对汉字辨认的影响》高立群、孟凌,2000
《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鹿士义,2002
《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王建勤,2005
《部件位置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加工中的作用》冯丽萍、卢华岩、徐彩华,2005
海外汉语习得研究
语音
<
PitchrangeofEnglishandChinesespeakers>
Chen,1974
ToneproductionofAmericanstudentsofChinese:
apreliminaryacousticstudy>
Miracle,1989
汉字
Encodingstrategiesusedbynativeandnon-nativereadersofChineseMandarin>
Hayes,1988
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charactercomplexityandcharacterrecognition>
Hayes,1987
TherelationshipbetweenwordlengthandmemorabilityamongL2readersofChineseMandarin>
Hayes,1990
语法
PragmatizationandtheL2acqusitionofChineseBAconstructions>
Jin,H.G,1992
11.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12.“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最大差别是目标不同。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弱势说”的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13.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反之亦然。
14.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1)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将人的语言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程,忽视了人作为语言获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不同语言范畴进行科学描写的重要性,但语言间的差异太大,如果进行比较的语言系统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那么基于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就没什么意义。
(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
“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
Corder(1967)<
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
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
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1)意义:
第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第一,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第二,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第三,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第四,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Selinker等学者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
首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
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
由此可见,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早期中介语理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
Corder(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方言”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
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但是以目的语为参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
Selinker给“中介语”的定义是:
“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 习得 研究 期末 问答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