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稿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890205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7.17KB
两篇稿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两篇稿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篇稿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严守“粮食稳农”的底线,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农业发展对我国具有战略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要让中国人吃饱中国粮,就是要守住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面积红线和产量红线两条“底线”,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不能只是农田,必须打造成良田。
要“建设好1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从利用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等多举措、多方面推进。
同时,在粮食流通环节,“要切实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民收入。
开拓“科技助农”的实线,步步推进技术攻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这意味着科技已经改变了传统“足蒸暑气,背灼炎天光”式的务农生活,要摒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模式,大力发挥以智能化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的“两低”问题,即现代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低。
因此,科技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与之对应的两个“提高”,一方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尽力让我国农业科技水平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数字化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
同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契机,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十农技推广培训”,利用直播间讲授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民备耕提供技术指导和全程服务;
另一方面依托“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网上销售、配货、发货等物流体系。
坚持“成果惠农”的高线,层层加强民生建设。
“三农”建设究其根本,需要落脚到农民本身,即“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严控“返贫”是重中之重,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就需要“稳得好”,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帮助农户有效融入现代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内部的“生血”,把劳动就业嵌入到全产业链,将家庭经济融入于全价值链。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也需要“融得好”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生产、生活、生有机契合,努力构建农村产业绿色发展的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需要农民“住得好”,整治好农村人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有局、道路、化、污水管网、公共设施等环境元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规划,使美丽宜居的村庄遍布中国大地。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960字文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三农”工作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对2022年“三农”工作作出科学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我们扎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
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责任”二字,重若千钧。
农为邦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三农”,始终重视粮食安全。
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年的会议,总书记再一次为大家敲响粮食安全警钟,强调“责任”二字,有何深意?
粮食安全责任要一起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明年经济工作主基调。
粮稳天下安,稳住粮食,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但也要看到,由于人多地少,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且“紧平衡”越来越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放眼国际国内,形势并不宽松——世纪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首先捂紧自己的粮袋子。
我国还面临水地资源约束、农资价格上涨等挑战。
粮食安全必须要立足国内。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必须稳住“三农”基本盘和粮食“压舱石”,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千钧。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
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谁也不是旁观者,粮食安全责任要一起扛,绝不能推诿塞责或把希望放在调运和进口上。
关键品种要大力保。
“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这传递出十分明确的新信号。
14亿人口,不能指望别人养活。
近年来,我国口粮供给充足,然而大豆和食用油进口规模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1亿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83万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需求增加,对于豆粕等饲料粮和食用油需求增加。
今后要切实端牢饭碗,必须提前谋划,既要有硬举措,更要抓实效,多措并举抓好关键品种。
18亿亩耕地要不折不扣守。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对于耕地问题,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直击突出问题,要求高,语气重,部署实。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良田不种粮食,而是建养殖场、种花卉果木。
从局部看经济效益明显,但从全局看却是粮食安全的隐忧。
一些地区非法占用耕地,有的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
,进一步加剧风险。
局部必须服从全局,小局必须服从大局。
对此,会议明确部署一系列硬举措:
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这个“永恒课题”高度重视,时时敲响警钟,强化部署,保障大国粮仓安稳,为发展筑牢根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篇稿 贯彻落实 2021 年中 农村工作 会议精神 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