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张0511.doc
- 文档编号:138886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194.10KB
开发性金融张0511.doc
《开发性金融张05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性金融张0511.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性金融专题研究
一、开发性金融的定义及运作模式
(一)开发性金融的定义
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定义开发性金融。
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国家信用为基础建立的金融机构,它通常的组织形式是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中长期信用,同时不断加快市场建设,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
(二)开发性金融的类型
成立初期,开发性金融仅是向本国工业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提供融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各国希望借助于开发性金融来扶持的产业越来越多,从而使开发性金融的种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1、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一般缺少足够的资信以及连续盈利记录,因此通过商业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比较困难,从而使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建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从事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这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于1953年建立的小企业管理局。
2、住房开发性金融
住房问题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安定。
但是房地产开发由于其特殊性,投资回收周期长,资金需求规模大,仅依靠商业性金融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
一些国家组建了一些住房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其直接贷款以及其他形式来促进住房开发活动。
典型的如美国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
3、社会事业开发性金融
这些机构主要是从事科教文卫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融资活动,从而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区域平衡开发性金融
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一些国家成立了区域平衡开发性金融机构。
如日本的冲绳振兴开发性金融公库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
5、接受国外援助或对外援助开发性金融
世界银行、各种区域性的开发银行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某些支持,需要受援国组建相应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接受外援的平台,将资金转贷给国内有关项目。
针对徐圩新区的建设情况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部分。
二、我国开发性金融发展现状
(一)开发性金融发展阶段
根据陈元的论述:
中国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
一阶段是传统的政策性金融阶段,国家借助于金融手段实现政府的目标,规划经济的发展,以补贴等财政性手段来弥补市场失灵,并没有所谓追求资金运用效率和市场业绩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开发性金融的制度建设阶段,是对传统政策性金融的发展,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的中国开发性金融理念逐步确立,是目前我国开发性金融发展所处的阶段。
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以自己的市场业绩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推动市场建设和各项制度的完善,以市场方式实现政府的目标。
第三阶段是市场业绩为基础,以实现国家社会经济金融安全和整体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开发性金融成熟阶段。
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同时具备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优势的特殊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实现“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
(二)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经验
通过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历史,总结出一些基本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探索和研究开发性金融的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1、开发性金融发展与政府政策意图相适应
开发性金融作为贯彻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它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取决于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是否高明,为开发性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确定的政策目标是否正确。
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投向显示的不仅仅是当期政府的调节手段,更重要的是表露出政府对于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经济趋势的判断。
可以说,成功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以金融手段贯彻政府意图和计划的先驱者。
2、开发性金融满足特定时期内经济功能的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基础不健全,为了实现“赶超战略”,政府必须集中一部分财力,投资于经济基础领域,引导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即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国民收入低,低收入导致低储蓄,低储蓄进一步导致低投资,低投资反过来又导致低收入。
落后国家要想打破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必须集中有限财力支持基础产业和重点行业的优先发展,在工业化初期基本上奉行重工业先行战略。
基础产业和重工业等行业的特点就是投资大,资金回收期较长,具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应,巨额的长期资金是实施这个战略的根本保障。
3、开发性金融机构追求市场化的经营效率
当今世界,市场机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尽管存在失灵和失败,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
开发性金融机构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尊重市场,弥补市场失败或失灵,而不是试图替代市场或干扰市场。
如前所述,开发性金融机构具有双重经营目标。
它在努力完成政策目标的同时,追求一定的盈利性,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营。
但开发性金融机构自始至终坚持补充性、中立性和不亏损的原则,这是它们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现有投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传统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的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模式。
前者,是指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基础设施,然后借助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带来私人投资的繁荣,为园区的发展带来累积效应。
后者,是指政府、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或开发公司),以园区土地使用权为抵押,向银行申请长、短期贷款,其优点是:
介于银行与地方政府及其所控股企业间的“政治关系”,易获取时间更长、利率更低和金额更大的贷款额度。
(二)资本市场融资
资本市场是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和期限为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提供了多种渠道,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促进了各资本要素有效配置。
目前,国内园区借助资本市场开展融资的方式主要有:
1、发行股票:
如中山火炬、苏州高新、张江高科及中关村等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2、发行债券:
一般包括市政债券和准市政债券;前者是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权机构公开发行的,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有价证券,具有信用级别高、金融风险小、融资成本低、期限长和流动性高等优点;后者是一种介于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之间的过渡性金融产品,由政府直属企业所发行,如隶属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地产经营管理公司发行10亿元“‘03’苏园建”,用于园区的二、三区基础设施建设。
3、发行信托产品:
是指信托公司以园区基础设施的资产及所带来的收益为保证,面向社会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发行信托凭证来筹集建设资金,实现节约政府财政支出、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为信托公司带来佣金的一种多赢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具有:
资金来源广泛、融资负担轻、融资成本低、筹资速度快等优点。
(三)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自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它与传统的公司融资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有:
项目导向性,有限追索性或无追索性,非公司负债性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项目融资有很多应用方式,但比较常见的有:
BOT、TOT、PPP等三种方式,市场上见到的其他方式皆为它们的组合变化。
1、BOT(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一般指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将传统上由政府公共部门专营的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等委托给非政府投资方,并允许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施的使用者收费以回收投资、偿还债务和赚取利润,期满后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2、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
即转让—经营—转让,是BOT的一种变形,指政府将已经投产运营的园区有偿转交给投资方,并将这笔一次性融通的资金用于新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根据双方协议,投资者可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该项目并获得利润;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再将项目转交给政府。
3、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
即公—私—合作,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
在这种合作中,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要通过对项目的扶持,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上述三种项目融资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
对政府来说可以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减轻财政负担和相关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可以获得政府的政策保障,以及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对园区来说,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效率。
四、苏州工业园区融资建设模式案例
1、园区初期开发困难重重
从园区开发伊始,就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核心理念,斥资千万,邀请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70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中,工业用地占35%,商住、教育25%,道路绿化26%,市政公共设作为中国—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1994年5月破土动工,经过13年建设,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科技工业园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就。
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开行”)成功的投融资方式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开行与政府的成功合作
施12%,其他2%。
园区理事会规定,未来的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做到有序、合理,保证未来园区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尽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然而,由于当时缺乏一个完整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融资平台,园区的开发出现了很大困难。
一方面,新方持续提供大量资金并不现实;另一方面,中方财团财政融资和信贷融资不分,难以适应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收益平衡的基本需要。
园区的开发进程十分缓慢,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至2000年仅仅完成了8平方公里。
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方决定收缩在园区中的职责和投资,中方将全面负责园区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地面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职责,新方则转向提供人员培训等辅助职能。
巨大的资金“瓶颈”摆在园区发展面前。
2、开行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发
开行的进入,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中新合作的努力,增强了各方对园区建设前景的信心,迅速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有力支持了园区的持续发展。
从2000年开始,开行先后向园区承诺了四期贷款,累计承诺额194.11亿元,累计发放额134.5亿元,占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力银行。
第一期贷款——介入金鸡湖治理,恢复信心
金鸡湖治理是园区开发的一道难题,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和持续发展,培育长期资金流,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于是,2000年开行在园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领域、关键项目”上贷款4.9亿元,经过环湖截污、引水排水、生态治理、湖周绿化、湖底清淤、湖水净化等各项治理措施,使金鸡湖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提升了园区整体形象,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期贷款——园区二、三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融资平台
2000年,园区计划进行二、三区基础设施建设,但此时,没有一个接受贷款、推进建设和履行还款的商业性机构。
经过双方反复研究,最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
政府设立商业性借款机构,使借款方获得土地出让收益权,培育借款人“内部现金流”;同时通过财政的补偿机制,将以土地出让收人等财政性资金转化为借款人的“外部现金流”,使政府信用有效地转化为还款现金流。
2000年,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下设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中心。
2001年开行向地产公司承诺20亿元贷款,园区二、三区在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的国际水准,使滚动开发顺利展开。
第三期贷款——配套功能园区的建设,实现效益的综合平衡
在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同时,园区土地开发,产业引进,招商引资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03年,开行向园区承诺贷款102亿元,分别用于独墅湖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商贸区以及高科技创业投资等领域,全面支持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开发体系,完善了功能配套和科技服务的软环境,增强了园区的科学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发性 金融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