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端午节的习俗.docx
- 文档编号:1387973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78KB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docx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端午节的习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
篇一: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1.东北三省。
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
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纸葫芦原先是个人家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是买的。
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
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
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
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2.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3.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4.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5.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6.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7.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见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8.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9.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10.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11.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12.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阳龙舟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13.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14.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5.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16.安徽。
安徽合肥:
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17.云南省。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
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
和南人有别。
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18.台湾。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
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
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谚语道:
“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篇二:
当涂人的端午习俗
当涂人的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个大众化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午阳节、艾节、夏节等。
当涂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虽然与其他地方总体一致,但从吃、穿、玩等方面来看,也还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人们良好的祈愿,端午节也不例外。
除纪念屈原外,每年的这一天,当涂家家户户都将艾叶及菖蒲摆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于门楣。
以艾叶为神器、菖蒲作神剑,祈求驱魔祛鬼、避邪清毒。
不少人家还悬挂钟馗像,以镇宅驱邪,祈求平安。
遇上有的人家当年有长者仙逝,这一天,晚辈们还得带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坟祭祀,以祈愿家人平安。
端午节,当涂还有“大送小”的习俗。
节前或过节当天,长辈们主动给小孩送来“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等礼物,以求晚辈少儿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丰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涂人对端午节的“吃”一直颇有讲究。
这一天清晨,当涂人用绿豆糕、蜜饯糕当点心,品茗着早茶。
早餐以粽子为主食,午餐则盛行吃“五红”。
“绿豆糕”以绿豆为主料(没有绿豆则以蚕豆代之),颜色黄绿,味道香甜而酥;“蜜饯糕”则以糯米为主料,外撒芝麻,色泽圆润,味道甜而粘。
“粽子”千姿百态,味道各异。
从形状上分,有“小脚形”、“枕头形”、“菱角形”、“牯牛形”等;从原料上来看,均以糯米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为枣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鸡丝粽、白米粽等。
所谓“五红”:
一是红心咸鸭蛋,二是黄鳝,三是河虾,四是苋菜,五是雄黄酒。
“五红”之中,有荤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鲜的,均为时令佳肴,美味无穷。
端午节这天,当涂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节日特征。
这一天,传统的当涂妇女都在手腕上戴着“端午线”,孩童们则将“端午线”系戴在手腕、脚颈上,胸前挂“香袋”,背背“布老虎”,脚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龙”,以示驱邪避疫。
“端午线”是用数十根五色丝线环绕而成,带着清香。
“香袋”是用五彩丝线穿连的饰物,一般呈“红心”形,内填五谷及香料。
“端午龙”及“布老虎”在制作方法上与“香袋”大体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带夸张,色彩鲜艳花哨。
据明《山堂肆考》记载,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后的事。
如今,人们从科学角度认为:
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闷热,霉天将至,佩戴“香袋”则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上最热闹的一项大众化游艺活动。
姑孰大地,江东泽国,历史悠远,地介吴楚,襟江带湖,龙舟竞渡,传统亦久。
采石、大信于江,姑溪、黄池于河;博望、湖阳尚勇捷,丹阳、新市尚文巧。
端午时节,四乡八镇龙舟竞渡,视先后为胜,热闹非凡。
届时,水面龙舟彩绘、旌旗招展,两岸标竿悬彩、人头攒动。
重炮开鸣,众舟齐发,循爆竹声声飞驰,奔锦壱彩竿而去。
击鼓指令节奏,掌舵把握方向,划桨奋力前行,一鼓一浆,整齐有力,如离弦之箭,破浪前冲,以摘得“彩头”为先。
岸边人家及水上船家,忽东忽西、忽左忽右,或远或近、或前或后,升起“彩头”,引得龙舟们争先恐后,来回奔腾,奋力争“彩”。
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紧张过后,大家赛唱船歌,《划龙船》成为当涂民歌优秀曲目,入选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学音乐教科书、全国初中义务教育读本。
在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划桨声中,一人高吭领唱,众桨手时而伴唱、时而帮腔、时而吆喝号子,唱腔和韵律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公圩等地流传的《龙船调》民歌这样唱道:
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们穿起了花衣裳;要问今天做什么事,端阳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来竞赛,赛得江河翻浪花;赛得小孩子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了肠···
文革”之后,民间赛龙舟之风渐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偶有赛事,当涂龙舟全省屡夺头魁,全国大赛也取得过第三、第四的好成绩。
近年来,当涂县连年在护城河上举行龙舟大赛。
护城河整治,还专门修建了民俗味浓厚的龙舟广场。
篇三:
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
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安徽的人生礼仪民俗。
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
学习要求:
1.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三大区域,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2.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佩戴“端午锦”的文化内涵。
3.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掌握安徽人生礼仪民俗中“嫁妆”的文化内涵。
学习建议:
1.熟读教材并了解安徽主要的民俗。
2.体味安徽各种民俗的文化内涵。
3.结合本章内容,联系实际,考量所在地区的民俗特征和新的流变。
一般了解: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
每种民俗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和传播的。
安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而皖南山区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地区。
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古文化特色非常突出。
这里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人民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习俗,喜欢拳术、刀枪、棍棒、举砘子石锁等武技与武术项目。
这种崇武风气长期沿袭下来。
皖北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平原,交通方便,村落间距较大,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辅之杂娘,酿酒历史悠久。
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属于华中民俗文化地区,海拔较
低,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及多种经济作物,传统农业生产十分发达。
因而人口多,密度大。
民俗文化受田“水”的影响非常突出。
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
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
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掌握:
各地岁时节庆、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
一、岁时节庆习俗
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重阳节习俗、冬至节习俗、腊八节习俗、祭灶习俗、除夕习俗
二、人生礼仪习俗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礼仪是按人的年龄增长过程展开的,内容极为丰富。
最重要的内容有庆生祝寿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
重点掌握: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1、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安徽民俗文化从总体上来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华夏文化,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端午节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