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860423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08.03KB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
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
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
“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
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既再现了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且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是其造园核心的四大要素。
1.筑山
明清时期,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堆山置石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园林中的山石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
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园林受到绘画的启迪,常借助叠石起某种象征或抒情作用。
图四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
“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如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
无独有偶,扬州个园也有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以石笋代表春山,湖石代表夏山, 黄石代表秋山,宣石代表冬山,可谓别具一格。
如图1-4所示:
图1“春石”
图2“夏石”
图3“秋石”
图4 “冬石”
虽然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还限于它的形式美,其作用颇像近代流行的抽象雕塑。
由于江南私家园林院落空间较小空间有限,所以“稍有玲珑石块”,而不宜搞得复杂拥塞。
因而要少而精,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讲究透、漏、瘦、皱,突出重点和主题。
这种掇山的手法又称为“特置”。
特置的山石常因形象生动、优美、突出而成为主题。
例如留园冠云峰(如图5)。
图5 苏州留园冠云峰
借堆山叠石,不仅从外部看可以艺术地再现自然界的峰峦峭壁,并使之有咫尺山林的野趣,而且从内部讲还可以形成虚空的沟涧洞壑,从而造成扑朔迷离的幻觉。
例如苏州的环秀山庄(图6),其规模并不大,然而在有限的空间里巧妙的使山池萦绕,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和洞涧的曲折蜿蜒。
图6 苏州环秀山庄
山石可作为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
借助自然起伏的山势或人工堆叠的山石,与建筑相配合,以不着痕迹的手法围合空间, 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说: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
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石”巧妙布局设置,营造出丰富的游览路线,可以增加情趣和气氛, 并拓展出丰富的园林空间。
另外园林中的水池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又能呈现犬牙交错形态的自然过渡,而不致产生生硬突兀的感觉,例如网师园驳岸处理,以黄石砌筑的池岸既曲折又参差错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图7)。
图7苏州网师园
2.理水
在传统山水造园中,素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起着基底作用、系带作用和焦点作用。
水具有多种情态且可塑性较大,其形态取决于池岸的形状。
关于古典园林中水面的布局,大体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手法——“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分,但须宾主分明”。
江南园林中理水,大园以拙政园为佳例,小园则推网师园最有特色。
拙政园为了充分利用水面,中部景区以聚水为主,如远香堂前水面给人以开阔之感;
以分水为辅,如池中二山之间的小溪、倚虹桥和小飞虹处水面,都是分水,曲折引人入胜。
网师园的池水面积不大,水面集中,仅于池的东南、西北部收成二条小溪,表明水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1)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谢,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
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例如:
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翼然欲飞(如图8);
拙政园“小飞虹”则跨水而成,犹如彩虹,映卧于水面;
有时会把水引入建筑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如图9)。
图8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图9拙政园“小飞虹”
(2)隔。
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例如:
网师园“引静桥”可以说是苏州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范,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
为突出放情山水、扁舟独钓的“渔隐”主题,造园者将“咫尺山林”的文人画画理应用于此,溪涧虽小,宽仅尺许,但小桥度涧,却形成“下临无地”的意境。
站在彩霞池西北岸观望,水面小中见大。
同时,“引静桥”的存在也暗示出彩霞池水的源头所在(如图10)。
(3)破。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网师园“彩霞池”的池崖全以黄石叠砌,无一处不曲,且高低参差,变化无穷,用石则下直上横,以横石挑出形成各种洞窟窝凹,曲折错落,颇为生动,石突于水面是为矶,矶侧缩进形成湾,石矶有高有低,有广有窄,水湾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如图11)。
庭园理水的基本手法可概括为“开合聚放”,通过合理布局,可丰富景观层次,扩大庭园空间,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景致,从这些理水手法中我们能吸取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精髓。
图10 网师园“引静桥”
图11网师园“彩霞池”
3.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植物作为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
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直接的联系。
江南园林也是如此。
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等,有的以直接观赏植物为主题,有的则借植物而间接抒发情趣。
中国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
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意境而影响到人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又是借助植物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
植物在交替与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1)植物的选择标准:
姿美:
树冠的形态、树技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色美:
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味香:
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
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有意境:
花木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在中国园林中这些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感染人。
(2)植物的种植形式:
孤植是古典园林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并常作为庭院观赏的主题。
于庭院角隅,廊之转角,入口等处零星点缀布置植物,且惯与其他小品如石笋、石峰等配合,形成园林小景(如图12)。
如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白玉兰,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西侧的蓑衣槭等;
有的还利用某些树干的盘曲,树冠的扶疏,孤植于山崖,以衬托绝壁的险峻,如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紫薇;
或植以池畔,以增加水面的倒影,如网师园池畔的黑松;
还有那建筑物的附近、桥头、路口等处亦常孤植以姿态优美的植物,以丰富构图,象网师园桥头的白皮松。
点种。
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江南私家园林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
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
孤植难免会不足以庇荫整个空间,因此往往会点植两、三株植物,起到烘托陪衬建筑物,点缀空间的作用(如图13)。
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
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
如苏州狮子林内的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
丛植。
古典园林中的丛植有两种情况:
第一,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以体现群体美(如图14)。
象松林、枫林、梅林、桃林、竹林、牡丹园、芍药园、枇杷园等。
如留园“闻木樨香轩”前植桂花,入秋芳香四溢。
这些或以芳香见长,或以观赏取胜,或用色香姿三者俱全而形成园中引人入胜的景色。
第二,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
这种配置一般规模较大,常与其他造园要素如建筑、山、水、石等密切配合,其配置犹如作画构图一般。
要求使山水得“草木而华”,使寸石生情,做到“好花须映好楼台”,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意境。
栽植时注意树的方向及地的高低是否适宜于树性,树叶色彩的调和对比,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多少,开花季节的先后,树叶形态,树的姿态,树与石的关系等等。
成丛栽植的植物,或与山石配合,形成观赏景致;
或以粉墙作底,犹如一张白纸作图绘画,富于诗情画意;
或将植物栽于竹丛、灌木之上,似有野致深郁之感(如图15)。
图12 孤植一株,置于庭院一角
图13点种两三株,各偏一角
图14以自然方式密植成林
图15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 古典 园林 分析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