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836055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96KB
对称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
《对称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称教学反思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
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用彩色剪纸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蜻蜓、蝴蝶、飞机图,谈话:
“今天,从图形王国里来了一家人,看!
都谁来了?
”教师用漂亮的图画和图形王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疑问。
此时,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他们三个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
”这个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好奇、想刨根问底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
例如:
活动一:
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
“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
”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
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
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
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
谁的剪法好?
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
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
并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节课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
大红的中国结、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故宫、埃非尔铁塔,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四、适当的练习,必不可少。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思考空间的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练习的实效。
在教学《对称》一课时,我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
给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请你猜猜是什么图形?
其中数字8的设计就非常巧妙,利用“变魔术”的方法分别把8竖放和横放,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有横方向上的,也有竖直方向上的。
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主动,就是一堂好课。
篇二:
讲过《对称》这节课,各位领导和老教师们给我评课,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在上这节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发现自己在备课、讲课、课堂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课的细节处理不当。
语言中带有口头语,口头言,导入语言太罗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如“感知”“识别”这些词孩子们不是很理解,在黑板上粘贴图画找对称轴时,那张图画找的不好。
2.课堂组织过中,给学生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较少。
3.课堂时间安排上,前边的授新知讲的太快了,以至后边的全部练习做完了,课堂时间还没用完,这说明上课时间把握不好。
4.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找出几条对称轴,讲的方法不是很好。
5.课件和讲课的内容是一致的,不能点快或点慢。
针对自己在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的措施:
1.在讲课的细节处理上。
口头语要去掉,如“咱们班同学”改为“我们班同学”,语言不带口头禅,导入部分要尽量简练、清晰。
学习目标中遇到的词要尽量换成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
在黑板上贴的图片纸的两半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更明显。
2.在课堂组织中,要利用“兵教兵”给孩子更多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3.课堂的时间安排上,要把时间分配好,留有弹性的时间,这样课堂时间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都要好好把握,讲的方法和用的时间都要准备好,备充分。
如对于本节课讲对称轴时,这块处理的不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总结,要比我直接说出结论效果好的多。
5.在讲课过程中,课件始终是和讲课内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对课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把自己的课教好,把班级管理好,做一个认真、负责、踏实工作的人。
篇三:
新课标指出:
“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
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
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
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自从新课标颁布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势在必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我们应把本该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
我教了北京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对称》这一节课,经过反复修改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开始,我就用亲切的话语引入玩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玩具中的对称性,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很自然地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实物到图片的转换。
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对折,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感悟对称图形可以通过对折比较出图片的边沿完全重合,有这样特征的图片是对称的。
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体会认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归纳图片是对称的,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注意发挥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作用。
我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对称图形。
如果说第一次的动手操作是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自己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
在教学中,引入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记住了;
我做了,我理解了。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
从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做”一个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边沿完全重合”。
这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对称图形的特点。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数学中处处存在着美。
数的美,形的美;
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看到数学课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我的心情很好。
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都很活跃,都很主动,都很积极,接受知识也很快。
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我看到了学生的聪明、活泼、自信。
也使我看到了新课改的灿烂前景。
______
感谢您的浏览!
!
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称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