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E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777113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55KB
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E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E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模拟试题E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反映出他们的注意( )过度。
A.广度
B.分配
C.转移
D.稳定性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 )想象的形象。
A.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6.一个人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看出不同寻常的现象,这反映的是( )。
A.直觉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发散性思维
D.无意识思维
7.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
这种现象体现YJD童思维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 )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自我中心性
D.不可逆性
8.某人在商场购物时,既喜欢质量高的商品,又嫌价钱太贵。
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
A.趋避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双趋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9.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的
D.达到成人水平
10.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11.下列哪项特征不属于个性的本质特征?
A.稳定性
B.易变性
C.整体性
D.个别性
12.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被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
13.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记忆力水平,主要属于( )。
A.创造力
B.一般能力
C.操作能力
D.特殊能力
14.能力在量方面的差异表现在( )。
A.不同的特殊能力上
B.能力的类型差异上
C.完成活动的速度上
D.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1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学校教育
D.个体因素
16.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7.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
B.情境
C.教材
D.学生
18.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回避条件作用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9.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20.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象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俄国生理学家__________创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2.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__________、保持和__________三个基本环节。
4.思维的——表现为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映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5.__________是指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订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
6.皮亚杰认为,__________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7.__________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它具有评论的作用。
8.个性倾向性包括__________、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成分。
它们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和积极性,集中地表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9.和__________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0.__________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1.个案法也就是对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及调查访问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所以也可称之为__________。
12.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__________。
13.__________是指以教师角色为其重要的社会角色的教师主体,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之总和。
14.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____。
15.______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6.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感觉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3.什么是想象?
想象的种类有哪些?
4.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论述题(10分)
一个人被蛇咬过,以后在走夜路时,看到路边的草绳,就毛骨悚然,不敢前进。
请分析这
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听觉中枢位于颞叶,大脑皮层的区域划分及位置一定要牢记。
2.A【解析】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一种反映。
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
3.C【解析】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知觉的整体性。
4.C【解析】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反映出他们的注意转移过度。
5.C【解析】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是再造想象。
6.B【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7.D【解析】思维的不可逆性指思维只能前推,不能后退。
8.A【解析】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9.A【解析】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初步的水平。
10.B【解析】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
11.B【解析】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性。
12.C【解析】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B【解析】一般能力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记忆力是一般能力。
14.B【解析】能力在量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上。
15.B【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指环境完全左右人的行为,就像生长在麻丛中的蓬草,会长得很直,失去原来的形貌;
而混在黑泥中的白沙,也会变黑。
16.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17.D【解析】能主动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
18.C【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题干描述的行为符合C项。
19.B【解析】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
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
20.D【解析】实物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其结果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现实的实物知觉。
到工厂参观访问属于实物直观。
二、填空题
1.巴甫洛夫2.教具直观言语直观3.识记回忆4.概括性5.意志努力6.他律道德
7.舆论8.需要志向世界观9.同龄人10.性格11.综合研究法12.儿童的需要
13.教师人格14.惩罚15.学习迁移16.勒温
三、简答题
答:
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
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
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形式来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进行的。
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
所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观条件对立统一的产物。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
人的每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都有两种形式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为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指同一感受器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嗅觉的适应。
其他的,还有视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有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牙痛会因为强烈的噪音而更加厉害,用凉水擦脸会提高视觉的感受性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照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叫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②有意想象。
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有意想象。
人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所进行的想象都是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叫再造想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活动,大部分都是再造想象。
②创造想象。
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它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
(3)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心理学 甘肃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 心理学 重点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