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37719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0.38KB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诸论
1.1论文摘要
本文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教养方式为切入点一是对城市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二是父母教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结果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父亲的情感温暖、父母的过分干涉对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均无显著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父母的鼓励支持、否认拒绝、放任自流对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均有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对幼儿人格发展也均无显著影响,而父母正确引导、细心教导、等对其子女的人格均有显著影响。
1.2论文关键词
教养方式学习人格影响
1.3研究背景
据估算,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逾1.2亿,其中14周岁以下的适龄儿童,少年有1409万人,为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关于流动人口及其子女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多以流动人口总体为研究对象,少有对青年群体及其子女问题的关注;而且,对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研究,多为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婴幼儿的医疗保健问题等,较少涉及家庭教育问题。
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文运用笔者参与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的家庭背景研究——以昆明市为例”资料,对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了概要
分析,以期引起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视。
“人格”这个词在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含义。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
所谓人格,指一个人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生理遗传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形成的心理、行动风格。
它不但揭示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也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对待自己、他人及社会,以及一贯的思想、行动风格。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
我们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人格教育。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络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
“完美的人性”其内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他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童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果遇到障碍,例如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孩子长大的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
一、文献回顾
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
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还表现在社会化、人格的形成等重要方面。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承认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
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正是由于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指导,儿童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因此,要了解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或者是差的原因,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与此同言行举止很容易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
儿童通过父母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等等。
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指出:
“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地决定于你们在他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
假如你们在五岁以前没有按照需要的那样去进行教育,那么,以后就得进行‘再教育’。
”〔1〕他还说:
“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
你们在五岁以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2〕我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做父母的应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放在整个幼儿教育的首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这次研究,目的在于用量化的方法了解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如何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所以问卷调查是最适合使用的研究方法。
问卷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功课)和家庭基本情况的了
解,第二部分是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量表的编制参照了汪向东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同时根据作者对城市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解形成了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鼓励支持、否认拒绝、放任自流、过分干涉),各量表分别由37个条目组成,测评的依据是根据可供选择的答案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的高低赋予相应的等级。
第三部分是父母教养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第四部分通过问卷填表。
第五个部分是分析问卷内容。
为了对其中的一些因素有更深刻的了解,在量表的对应部分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
调查选择了昆明市的三所流动儿童学校,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对问题理解能力更强一些,学生选择5~6年级学生。
共发放问卷315份,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其中男生162人,
女生153人,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1.85±1.85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询问了被试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功课),根据考试的平均成绩将成绩进行差异分类,分成“优秀”、“中等”和“差”三个等级,由此进行相关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子女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关系,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结果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相悖。
如朱金富等学者的研究指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的越多。
笔者
分析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最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差异。
朱金富等学者调查的对象是城市儿童,而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城市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的父母是一群生活在体制外的人,他们与城市人口分处在两个不同的生活体系上,他们多半是非正规就业,在劳动时间上具有极大的弹性,劳动时间的延长会影响父母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本次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表示父母由于忙着打工、经商,有时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他们的学习),由于跟孩子交流、接触相对少,所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其子女学习成绩影响不显著。
(二)填表分析
1.FA(父亲的情感温暖)MA(母亲的情感温暖)
差生组和中等生组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分与优生组没有显著差别,而差生组到优生组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分逐渐增加,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
这与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有关。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划分:
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
2.FB(父亲的鼓励支持)MB(母亲的鼓励支持)
优生组父母的鼓励支持因子分依次高于中等生组和差生组。
数据表明,父母的鼓励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其中,父亲的鼓励支持与孩子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更高。
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即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支持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反之,
则越差。
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41<0.05)。
问卷的数据显示,优等生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70.2%)明显高于差生父母的期望比例
(57.3%)。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不同期望导致了他们对孩子学习态度的不同:
优等生的父母对孩子更倾向于采取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
3.FC(父亲的否认拒绝)MC(母亲的否认拒绝)FD(父亲的放任自
流)MD(母亲的放任自流)
优生组父母否认拒绝、放任自流的因子分依次低于中等生组和差生组。
相关系数反映出,父母的否认拒绝、放任自流对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是有影响的,而且均是负相关关系,即父母对孩子越是倾向于否认拒绝和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差。
结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有学者发现父母对孩子否认拒绝和放任自流的态度,会使他们产生逆反与自卑感,若是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偏向于惩罚与干涉,孩子就会厌学,缺乏自信心。
除了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还必须与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联系起来。
城市流动儿童父母的工作比较艰辛而且不稳定。
他们在城市里形成了一种脱离于主体社会之外的经济网络,从事着城市里最脏最累的活,即使起早贪黑,收入也比较低(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总体的61.3%)。
孩子的学费对于整个家庭是一笔重大的开销,如果碰上家里收入不景气,或者就读的学校要交“赞助费”的话,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沉重的负担。
所以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沉重的压力对孩子的教育往往
缺乏耐性,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这种情况则会越发的加重,从而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4.FE(父亲的过分干涉)ME(母亲的过分干涉)
优生组父母过分干涉因子分与中等生组和差生组没有显著差别,父母的过分干涉对其子女的学习成绩无显著影响,这与文献结果不一致。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与多数流动儿童父母没有时间或是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0<0.001)。
调查显示,有高达76.3%的被试表示他们的父母不能经常或是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
这说明当孩子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作为父母并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及相应的指引,所以也就无所谓干涉。
(三)父母教养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所以,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马卡莲柯对父母所说:
“不要以为只有为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儿童……”例如:
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高兴,如何忧愁,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等所有这些对于儿童都有巨大的意义。
父母用言行态度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学会爱人,关心人,在一个家庭,如果母亲对公婆思想感情上是尊敬的,吃穿用方面是关心体贴照顾的,那么,孩子也会学着将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事情,不敢也不会对老人蛮横无理,如果父母之间
是互敬互爱互助的,孩子也会爱父母,对父母持平等态度尊重父母,教育孩子爱别人,首先应该教他学会爱他关系密切亲近的家庭成员。
邻居是朝夕易见的,老师和小朋友是孩子每天接触的。
当与这些人们相遇时,父母的态度是热情招呼还是淡漠而过,都会影响孩子对他的态度,当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一味指责对方还是了解情况,实事求是教育孩子谦让,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教育孩子如何爱他人,作为父母随时随地有形无形地都在给孩子施加影响。
(四)问卷填表
设计表格
有些家长把对孩子的爱狭隘地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至于不惜自己节衣缩食,而在孩子的吃、穿、用、玩以及智力投资方面一边倒,正是由于这种补偿心理有些父母对孩子就爱得过分,舍得投入,而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
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苦,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无知,麻木的状况,如:
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长的虎头虎脑,可爱极了,但是这个孩子在班里一直都是少言寡语,没有什么伙伴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向来没有一次认真地完成它,通过和他家长进行交谈得知,他的父母都是从事个体服务,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辅导孩子,但是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比自己层次更高的文化水平,于是在小孩2岁时就送入幼儿园,一直都是进行周托,一周接一次,而当星期五接回家去,父母忙于生意,
没有时间去照顾他,孩子就一人放在家里,给买些玩具让自己一个去玩,孩子回家很少和父母交谈这一星期在幼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母 教养 方式 幼儿 发展 影响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