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生物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765135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8.74KB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生物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生物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生物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真核细胞
第二节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二、染色体的数目
第三节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二、有丝分裂过程
三、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四节细胞的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过程
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五节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二、受精
三、直感现象
四、无融合生殖
第六节生活周期
一、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知识,DNA、RNA的分子结构及复制;
三联体密码,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一节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结构
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二、DNA的分子结构
三、RNA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一、原核生物染色体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
第四节DNA的复制
一、DNA复制的一般特点
二、原核生物DNA的合成
三、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
第五节RNA的转录及加工
一、三种RNA分子
二、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三、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四、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
第六节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一、遗传密码
二、蛋白质的合成
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分离规律、重组规律的现象、实质和比例;
分离规律、重组规律的验证方法和应用;
概率原理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单位性状、相对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第一节分离规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分离规律的解释
三、表现型和基因型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
六、分离规律的应用
第二节独立分配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五、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概率原理
二、二项式展开
三、x2测验
第四节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二、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三、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连锁遗传现象,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交换值的测定方法,基因定位的方法,连锁遗传图的制作方法,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学提示:
重点是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交换值的测定,基因定位和制作连锁图。
第一节连锁与交换
一、连锁
二、交换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一、交换值
二、交换值的测定
三、交换值与连锁强度的关系
四、影响交换值的因子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一、基因定位
二、连锁遗传图第四节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第五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一、理论上
二、实践上
第六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二、性连锁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原因、诱发方法和鉴定方法;
使学生了解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般途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和应用以及诱变方法。
第一节染色体结构变异
一、缺失
二、重复
三、倒位
四、易位
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二、果蝇CHB测定法
三、利用易位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
四、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节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
二、非整倍体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优越性,细菌的转化、接合和性导,噬菌体的转导。
第一节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一、细菌
二、病毒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第二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的结构
二、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三、入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第三节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转化
二、接合
三、性导
四、转导
第八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基因概念的不同;
了解基因调控。
第一节基因的概念
一、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基因的微细结构
三、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
第二节基因的调控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因组学的一般常识。
第一节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概述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三、载体
四、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五、基因工程应用
第二节基因组学
一、基因组图谱的构建
二、基因组图谱的应用
三、后基因组学
第十章基因突变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表现和鉴定方法,诱变方法及其应用。
了解转座因子的特性。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现象、时期和特征
一、自然界生物性状突变的现象
二、基因突变的时期
三、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一、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
二、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
第三节基因突变的鉴定
一、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二、生化突变的鉴定
三、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
第四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一、突变的分子机制
二、突变的修复
第五节基因突变的诱发
一、物理因素诱发
二、化学因素诱发
第六节转座子
一、转座子的发现和鉴定
二、转座子的结构特征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细胞质遗传现象、特征和物质基础,植物雄性不育类和原因,“三系”配套。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第二节母性影响
一、母性影响的概念
二、母性影响的特点
三、实例
第三节叶绿体遗传
一、叶绿体遗传的表现
二、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线粒体遗传
一、线粒体遗传的表现
二、线粒体的分子遗传
第五节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一、共生体的遗传
二、质粒的遗传
三、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异同
第六节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机理
一、雄性不育的类型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
三、雄性不育性的发生机理
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作用;
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
细胞全能性。
第一节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一、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二、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三、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关系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
一、个体发育的阶段性
二、基因与发育模式
三、基因与发育过程
第三节细胞的全能性
第十三章数量性状遗传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遗传率估算的方法及应用。
了解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概念,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近亲繁殖的杂种优势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节群体的变异
第二节数量性状的特征
第三节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四节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一、遗传效应及其方差和协方差分析
二、遗传率的估算和应用
第五节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一、单标记分析法
二、区间作图法
三、复合区间作图法
四、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第六节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一、近交和杂交的概念
二、近交和杂交的遗传效应
三、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群体的遗传平衡及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
第一节群体的遗传平衡
一、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二、哈德-魏伯格定律
第二节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一、突变
二、选择
三、遗传漂变
四、迁移
第三节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一、生物进化的概述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三、分子水平的进化
第四节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
三、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6
16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
8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
第七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4
第八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九章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第十章
基因突变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
第十二章
遗传与发育
第十三章
数量遗传
第十四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合计
68
34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录像、挂图、实验、习题、课程论文、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70%闭卷)、实验操作(30%)。
考核范围为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实验部分内容见实验大纲。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
朱军主编,《遗传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考书:
1、刘祖洞等编《遗传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戴朝羲主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丁巨波主编,《植物遗传学参考从书》,农业出版社。
4、季道藩主编,《遗传学实验》,农业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遗传学 课程 教学大纲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