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37542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8.64KB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docx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
11后天而奉天时
22君子以自强不息
33天下之达道也
44万物育焉
55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66精微之极致也
7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8求之必得之
99白首方悔读书迟1010 不能则学二、
BCDAD BCCDB
三、
11(书P3)
(百度)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2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皿,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3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44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55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四、
1、(书P6-P7) 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体。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2、(书P5)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3(书P4)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44(书P7)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当前国情;
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
11P2 ‘’文化‘’一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含义,接近于广义文化。
22P4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
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33P3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比如葡萄酿成酒、牛角做成号角都说明‘’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六、
1、
(11 、否。
文化的内涵、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22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2、略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2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3仲尼厄而作春秋
4 不易自然也;因物之相然也 5嗜欲不得枉正术6坤称母
7 不如目见之;不如足践之8 不好读书 9如日出之阳10 要之有用二:
单选题
CAABD ABDAA
三:
名词解释题:
11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2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
33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
44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四:
简答题
11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
(11 不断变化
(2)大致为三级制(3)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设置特殊的政区或机构
22民族:
(1)出月氏外,其他各民族几乎没有离开中国
(2)绝大多数民族在中国形成 (3)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人口:
(1)人口数量最多
(2)人口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人口迁徙频繁且规模大
33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4
(1)季风气候明显
(2)大陆性气候强 (3)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55
(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五、论述题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2.(24页第四段-25页)
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3.(21页第三段-22页四段)
4.(22页第五段-24页第二段)六、材料分析题
1.(24页第四段-25页+结合材料)2.
(1)
(2)(21页第三段-22页四段+24页第二段+结合材料)
第二章
一:
1.和为贵2.有耻且格3.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4.必先苦其心志5.而死于安乐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失道者寡助8.然后能自强也9.其不善者而改之10鲜克有终
二:
1—5:
ACDBC 6—10:
BCADD
三:
1:
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
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
自然经济就存在了。
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
2: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4:
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
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四: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
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给人们落后和应改造的印象。
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顺”、“和”、“安分”、“守己”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同时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但起初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是当时政治、经济、人文中心,随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重心逐渐转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3.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差异甚多,西欧中世纪的自然经济主要特征如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依附农奴等,但中国的农耕经济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4.a.殷商西周:
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集体耕作制。
b.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c.东周以后,土地日益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悄然出现。
D.至公元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表现:
一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钳制了先进地区及新因素的发展。
论述题
11经济和文化是一对矛盾体,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相互促进。
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
当人们的最低物质需求如食宿得到满足时,他们才有时
间和精力去享受或消费文化,提高自身素质。
如果一个人衣食难饱,那么文化对于他来说绝对是件奢侈品。
一个国家只有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的文化才能得到较好发展。
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为文化的发展拓宽了道路,经济的繁荣促使文化向着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发展,使文化不仅在深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广度上有了更大的拓展,文化易出现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保证,使经济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2、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33特点:
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
影响:
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材料分析题
(1)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2)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 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2、
司马迁主张“农、工、商”诸业并举。
农、工、商各有各的用处,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四业的分工合作“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若四业不配合或分配不公则会出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统治者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司马迁却一反传统观念,提出“农工商虞并重”的思想,因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导致这一进步思想未能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要想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必须多业并重、多业并举。
材料翻译:
1.《管子-山权数》桓公问管仲说:
“请问利用教育的理财方法。
”管仲回答说:
“百姓中凡有精通农事的,为他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养牲畜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精通园艺树木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于治病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通晓天时的;即能预言灾情,预言某种作物歉收或丰收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懂得养蚕不生病的,也都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
要认真听取这些专家的讲授并把记
录保存在官府,要使兵役之事对他们无所干扰。
这是国家理财之策的一件大事。
这样做可保证国家财用上下消费都很充足,各级积蓄都很充裕。
然后就给物资流通划定四方限界,在境内灵活掌握号令的缓急,吞吐物资,用理财之策来控制经济。
为做好这些还需要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
”桓公说:
“何谓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
”管仲说;“懂诗的可用来记述社会事物,懂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懂春秋的可用来记述国事的成败,懂出行的可指导行路的顺逆,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懂卜的则可预测凶吉与利害。
百姓中凡有上述技艺者,都赐给一匹马所能耕种的土地,一斤金所能买到的衣服。
这是有助于国君摆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 概论 习题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