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docx
- 文档编号:1375135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0.92KB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docx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
GB 50200—94
GB 50200—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1总则
1.1.1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
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2.1射频同轴电缆。
1.0.2.2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
1.0.2.3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系统的工程设计
2.1一般规定
2.1.1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
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1宜预留 1~2 个频道。
2.1.1.2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
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
2.1.2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 (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 )小于 100dB 时,可采用甚高频
(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 100dB 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
方式。
2.1.3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
接收信号场强小于 57dBμV 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
2.1.4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
2.1.5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256 -
GB 50200—94
2.1.5.1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
2.1.5.2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 75Ω。
2.1.6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
-40~+35℃;
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
-10~+55℃;
室内工作的设施:
-5~+40℃。
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2.2.1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
要求:
2.2.1.1无干线系统模式规模很小,不需传输干线,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户分配网络(图 2.2.1-1)。
图 2.2.1-1无干线系统模式
2.2.1.2独立前端系统模式是典型的电缆传输分配系统,由前端、干线、支线及用户分配网组成(图 2.2.1-2)。
(
2.2.1.3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规模较大,除具有本地前端外,还应在各分散的覆盖地域中心处设置中心前端;
本地前端至各中心前端可用干线或超干线相连接,各中心前端再通过干线连至支线和用户分配网络 图 2.2.1-3)。
2.2.1.4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其本地前端距信号源太远,应在信号源附近设置远地前端,经超干线将收到的
信号送至本地前端(图 2.2.1-4)。
图 2.2.1-2独立前端系统模式
图 2.2.1-3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
- 257 -
GB 50200—94
图 2.2.1-4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
注:
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 的规定。
2.2.2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和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应符合表 2.2.2
表 2.2.2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dB)
项目
载噪比(C/N)
交扰调制比
载波互调比
设计值
44
47
58
2.2.3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2.3.1无干线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 2.2.3-1 的规定。
表 2.2.3-1无干线系统指标分配系数
项目
载噪比
交扰调制比
载波互调比
前 端
4/5
1/5
1/5
分配网络
1/5
4/5
4/5
2.2.3.2独立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根据干线的衰耗值 A(dB),按表 2.2.3-2
表 2.2.3-2独立前端系统指标分配系数
项目
载 噪 比
交扰调制比
载波互调比
A<100dB
7/10
2/10
2/10
前 端
A≥100dB
5/10
1/10
1/10
A<100dB
2/10
2/10
2/10
干 线
A≥100dB
4/10
5/10
5/10
分配网络
A<100dB A≥100dB
1/10
6/10
6/10
1/10
4/10
4/10
2.2.3.3具有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 2.2.3-3 的规定。
表 2.2.3-3 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系统指标分配系数
项目
载 噪 比
交扰调制比
载波互调比
本地前端
2.5/10
0.5/10
0.5/10
远地前端中心前端
2.5/10
0.5/10
0.5/10
本地干线(超干线)
2/10
2.5/10
2.5/10
中心干线
2/10
2.5/10
2.5/10
分配网络
1/10
4/10
4/10
2.2.4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
〔C/N〕x=44-101ga
〔CM〕x=47-201gb
〔IM2〕x=58-101gc
〔IM3〕x=58-201gc
- 258 -
(2.2.4-1)
(2.2.4-2)
(2.2.4-3)
(2.2.4-4)
GB 50200—94
式中〔C/N〕x——分配给某一部分载噪比的分贝数;
a——分配给该部分载噪比的系数;
〔CM〕x——分配给某一部分交扰调制比的分贝数;
b——分配给该部分交扰调制比指标的系数;
〔IM2〕x——分配给某部分二阶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
c——分配给该部分载波互调比的系数;
〔IM3〕x——分配给该部分三阶载波互调比的分贝数。
2.2.5系统输出口电平设计值宜符合下列要求:
2.2.5.1非邻频系统可取 70±5dBμ V。
2.2.5.2采用邻频传输的系统可取 64±4dBμ V。
注:
在强场强区的较高楼层可提高电平,以避免同频干扰。
2.2.6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的电平差的设计值不应大于表 2.2.6 的规定。
表 2.2.6 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电平差(dB)
频道
频 段
系统输出口电平差
超高频段
任意频道甚高频段
甚高频段中任意 60MHz 内
超高频段中任意 100MHz 内
相邻频道
13
10
6
7
2
2.3 接收天线
2.3.1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设置在较高处,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物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
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工业干扰等干扰源。
2.3.2接收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和主观视听效果综合确定。
实际测试时,宜选择不少于
3 个有可比性的测试点。
在每个测试点上,应测试所有频道(频率)的信号场强、频带内和频带外(邻频)的干扰场强。
对新建建筑物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理论计算值并按主观视听和实际测试结果来确定。
实际测试
可采用模拟建筑物建成以后的状况来测定。
2.3.3接收天线和天线放大器应按下列要求选用:
2.3.3.1每接收一个电视频道信号,应采用一副相应频道的接收天线。
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视广播信号源处于同一
方位时,可共用一副宽频带天线。
接收到的每一个频道的信号质量应满足系统前端对信号质量的要求。
2.3.3.2当接收信号场强较弱、反射波较多或干扰较大时,使用普通天线不能保证前端对输入信号的质量要求,
可采用高增益天线、加装低噪声天线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线。
2.3.4接收天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2.3.4.1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能承受设计规定的风荷载和冰荷载。
2.3.4.2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具有防潮、防霉、抗盐雾、抗硫化物腐蚀的能力。
用金属构件时,其表面必须镀
锌或涂防锈漆。
2.3.4.3天线在竖杆(架)上调整时,应能转动和上下移动,其固定部位应方便、牢靠。
2.3.4.4天线、竖杆(架)、拉线与支撑、附件应组装方便,固定可靠。
2.3.5安装在室外的天线馈电端、阻抗匹配器、天线避雷器、高频连接器和放大器等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措施。
2.3.6接收天线的安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2.3.6.1采用拉线竖杆(架)的安装方式时,拉线不得位于接收信号的传播路径上。
2.3.6.2竖杆(架)和抛物面天线的安装应按生产厂提供的资料和要求设计。
2.3.6.3天线放大器应安装在竖杆(架)上。
天线至前端的馈线采用屏蔽性能好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得大于 20m,
并不得靠近前端输出口和干线输出电缆。
2.3.6.4两副天线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应小于较长波长天线的工作波长的 1/2,且不应小于 1m。
- 259 -
GB 50200—94
2.3.6.5最低层天线与支承物顶面的间距不应小于其工作波长。
2.4前端
2.4.1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
Shimin=〔C/N〕h+Fh+2.4(2.4.1)
式中 Shimin——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dBμ V);
〔C/N〕h——分配给前端的载噪比(dB);
Fh——前端的噪声系数(dB)。
2.4.2前端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4.2.1采用频道放大器输出型前端:
Sh0=Sh0max-3(2.4.2-1)
式中 Sh0——频道放大器输出电平设计值(dBμ V);
Sh0max——频道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μ V);
2.4.2.2采用宽带放大器输出型前端:
S′h0=S′h0max-7.51g(N-1)-(1/2)(CMh-47)(2.4.2-2)
式中 S′h0——宽带放大器每个频道输出电平设计值(dBμ V);
S′h0max——宽带放大器标称最大输出电平(dBμ V);
N——系统传输的频道数目;
CMh——分配给前端的交扰调制比(dBμ V)。
2.4.3具有自办节目功能的前端,采用视频设备的信噪比不应小于 45dB。
2.4.4采用相邻频道传输的前端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2.4.4.1应具有 60dB 以上的邻频信号抑制特性。
2.4.4.2频率偏移在甚高频段不应大于 20kHz。
2.4.4.3图像伴音功率比的调整范围应为 10~20dB。
2.5 干线传输
2.5.1 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入电平的最低值应按下式计算:
Sia=〔C/N〕a+101gn+Fa+2.4(2.5.1)
式中 Sia——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入电平的最低值(dBμ V);
〔C/N〕a——分配给干线部分的载噪比(dB);
Fa——单个放大器的噪声系数(dB);
n——该干线上串接放大器的个数。
2.5.2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出电平的最高值应按下式计算:
Soa=Soamax-101gn-7.51g(N-1)-(1/2)(CMa-47)(2.5.2)
式中 Soa——干线放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线电视 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 GB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