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思想电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374589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70.75KB
老子哲学思想电子教案.docx
《老子哲学思想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哲学思想电子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哲学思想电子教案
老子其人其书
罗安宪
今天来讲一下老子,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第二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第三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
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我们可以把这种争议概括为三派的观点:
第一派的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这本书也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他的书形成于战国的中期;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这本书出现的更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是一种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朝到汉朝之间。
关于这种争议,我认为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历史的依据,这个历史的依据就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一种记述。
如果后代的思想、后代的人、思想家、学问家发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去推翻、纠正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么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对于老子在《老子传》中的说明。
一、老子其人
我们就回到司马迁,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
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全文一共有500多字,第一句话就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后来又讲到,孔子到周朝去“问礼于老聃”,还讲到老子对孔子有过一段说话,后来孔子离开老子以后,回去给他的弟子还说了一段话,“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看得见的,鱼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关于龙,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藻、一鳞,但是要见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以后我有这种感觉,老子真是一条龙。
”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情又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还有一种说法,“或曰儋即老子”,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叫太史儋,“或曰(太史)儋即老子”。
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三个老子,一个李耳的这个老子,一个是老莱子这样一个老子,以及太史儋这样一个老子。
所以有人认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老子这个人已经不清楚了。
其实问题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司马迁为什么又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做《史记》有一种基本的历史的方法、一种史学的方法,或者说他做历史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呢
就是八个字,“信以传信,疑以存疑”,就是说我认为是可靠的,我就把它详细的记载下来;如果我认是有疑问的,那么我就把它做为辅助的材料、附录补充进去。
我们认为这两个“或曰”可以说是以疑以存疑的史学方法所做的一个附录而附加在《老子传》中的。
关于老子这个人,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孔子向老子问过礼的事件,问礼这件事情是解决孔子与老子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就是关于老莱子、太史儋与李耳也就是老聃三个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老子这个人就基本上可以搞清楚。
1、孔子问礼于老子
第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
很多人否认这件事,但是在历史上,从儒家的文献中,对这个事情也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
比如说《礼记·曾子问》中就提到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
我们知道《礼记》是儒家的经典,是《十三经》之一,道家的人物为了抬高老子的地位,说儒家的创始人的孔子还曾经是老子学生,向老子问过礼的话,在儒家的文献《礼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一个详细的记载。
孔子曾经有过一次帮助老子去助葬,助葬在过去来讲,就是在埋葬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主持的人。
后来,也许是因为孔子走在前边,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一个命令,他就和孔子说,现在应当把这个队伍暂时停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因为当时出现了日食,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命令,应当把送葬的队伍停下来。
孔子在事情结束了以后就问老子,送葬的队伍一旦出发以后在中途是不能停的,为什么今天要停下来?
老子就给他解释说,按照你的规定,夜间走路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奔丧的人,一种人是逃犯,现在这样一个日食,太阳看不见了,跟夜间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按照你的规定,我们应当是在这个期间停下来,等日食过去了以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在理。
这是在《礼记·曾子问》中,对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这样一个详细的说明。
在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在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三处都提到了这件事。
比如说在《礼记·曾子问》中,还提到说孔子和老子相遇,孔子讲道,“吾闻诸老聃曰”,这说明在儒家的典籍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是有过具体的记载的。
关于《史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还有记载。
比如说《庄子书》中也有一个记载,说孔子年五十一难见老聃,但是《庄子》这本书多是寓言之作,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我们要去推测一下,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在鲁国做中都宰,他基本上没有时间,不可能去到周朝的都城,到就是今天的洛阳,去拜访老子去的,是没有这个时间的。
即使想要去去,他也不需要别人给他引见,因为在历史中记载,鲁昭公24年的时候,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南宫敬叔年仅13岁,向这个鲁国的国王提出,说孔子是他的老师,一直想到周朝的都城去观礼,但是没有钱,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能够赞助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
后代的人对这一个事件有讲法,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且父亲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块去到周朝的都城去,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认为也是成立的。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南宫敬叔没有跟随孔子去,孔子就一定不会去吗?
也可以这样来讲,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资助孔子到鲁国去,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要跟随孔子到鲁国去。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件,一个是在《庄子》书中所记载的,一个是在历史上也有过记载的,比如说像《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
我们认为在鲁昭公24年的这样一个时代,孔子到周朝的都城,也就到现在的洛阳去观礼,并且在这个期间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情,基本上是可信的,这是第一件事。
2、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人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提到了这样三个人,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这样三个人。
有人讲,三个人是不是搞混了,他们是不是一个人呢?
其实,这就是三个人,他们在历史上是有过记载的。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讲过一句话,“孔子所严事者,于周老子,于楚老莱子。
”在《史记》中,在司马迁看来,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老子著书五千言,老莱子著书十五篇。
这说明在司马迁在其它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关于太史儋与老子就更没有多大关系了。
后代的人总是把老聃和太史儋放在一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老子西出关的时候,必然要向西行,太史儋要到秦国去,也要出关,因为两个要出关,所以这两个人是一个人。
还说“儋”和“聃”这两个字音相近,既然相近可以相通,这都是一些牵强附会之词,我不认为这两个人中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时间相距一百多年,把这两个人要扯在一起,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
3、老子与孔子的关系
通过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通过老聃、太史儋以及老莱子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对于老子的记述基本上还是清楚的。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后代的人还讲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和老子的第七世孙同时都是汉初的人物,不可能想象一个比孔子还要大十多岁的人,他的第七代的孙子和孔子的第十四世的孙子,这两个人会是同时的人。
因为它不可能同时,所以老子这个人只能是在孔子之后,不可能在孔子之前。
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胡适也做过一个说明。
胡适说,他们胡家是所谓的大宗,与他同时代的,比他小几十岁的,辈分高三四代的人是有的。
像孔子这样的人、像老子这样的人,经过几百年之后,中间出现了一种辈分上的差异是可能的。
而且这里讲到说,孔子的十四世孙是基本肯定的,而老子的七世孙一定是肯定的吗?
我也认为也不能完全肯定,因为那里用了一个玄孙,玄孙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虚数,就是说是他的后代,多少代的后代之后都叫玄孙,并没有指出说玄孙一定就是第四代或是第五代。
这是关于老子这个人。
通过这一切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还是回到了《史记》,回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
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基本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孔子曾经向他问过礼,这样一件事并不损害、也并不妨碍孔子的崇高与伟大,因为孔子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孔子也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好学多问,他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问礼这件事,并不损害孔子的形象。
这是我要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关于老子这个人。
二、《老子》其书
第二个小问题就是《老子》这本书,现在也叫《道德经》,当然讲《老子》和讲《道德经》还是有区别的,从道家、道教的意义上来讲,就把它叫做《道德经》;从一般学术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老子》。
《老子》这本书一共有五千多字,“老子五千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是在魏国的时候,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所流传下来的,也叫传世本的《老子》。
1、帛书《老子》
后来也出现过两本与这个版本不相同的《老子》的版本,一个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献中,有一本书是写在这个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叫做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不分章,我们现在知道,老子的书一般都分为81章,但帛书的《老子》不分章,而且分为上下两篇。
我们把《老子》也叫《道德经》,叫《道经》、《德经》,但是帛书的《老子》是从第38章开始,也就是说《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帛书《老子》和传世《老子》最不相同的一点。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
我们知道避讳是中国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当朝的人物抄写书籍,当朝的皇帝以他的祖先的名字、名讳都是不能出现的,比如说像唐代人所写的文章、书就不能出现“民”字,因为我们知道唐太宗叫李世民,比如说柳宗元写《封建伦》,里面就没有“民”字,当出现“民”的时候,他用“然”来代替,还有比如说我们在唐代之前都叫观世音,但是唐代的时候,人们就不能叫观世音,因为有“世”字,就把观世音简称观音,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叫观音。
也就是说,帛书《老子》的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这本书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所抄写的。
乙本避汉高祖刘邦之讳,但是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之讳。
我们知道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都是刘邦的儿子,是汉初的皇帝,先是惠帝,惠帝之后出现了一段时间吕后专政,后来到文帝。
因为它避了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没有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可以证明,是在刘邦称帝之后,惠帝、文帝称帝之前所抄写的,这个年限是可以具体的。
2、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还有一本书是在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出现了一批文物。
这批文物中大量的都是儒家的文献,其中有少量的有道家的文献,有三组文字与老子有关。
这三组文字加起来,一共有一千七百字,我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叫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因为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
这是现在可以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老子的版本。
经过专家考证,墓主下葬的年代,至少应当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它的下限应当是公元前300年,这样一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
是庄子还在世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老子的版本。
这个版本出现以后,一时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觉得这批文献非常的珍贵。
通过对这一批文献的分析,我们现在发现它有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老子是五千言,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三本合起来,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老子五千言还是没有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后来的三分之二的字数,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哲学思想 电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