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732818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95KB
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和前面“在算法上简化”的估算不是一回事。
三、统计是新内容,许多教材内容不科学
首先,关于数据的收集上有许多不确切的表述。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这是好事。
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如:
统计班级同学睡眠时间(学生不知道自己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往往随便说。
)统计去年过年收的贺卡数(学生根本没记录,即使记录了数据也早忘了,只能是胡编造数据。
而且统计贺卡多少有何意义?
是越多越好吗?
)某地绿化亩数增加,于是降雨量增加(这样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
难以判明。
)
四、大数的进率和数的读法,需要顾及国际化
我国处理大数是四位一级制。
这是中华民族的习惯,当然要学习。
但是国际上通用的是三位一级制。
我们的导向是和国际接轨,不放少量地介绍一下国际上三位一级制。
这对英文教学也是一个数学上的铺垫。
此外,在大数的读法上,也不能强求汉语的唯一读法。
例如XX年,不必一定要读两千零一十年,直接读数字反而是常用的。
五、小数教学的本质在于“位置计数法”的拓展,而不在“十分之几”的表述
日常生活中小数比分数有用。
学生离开学校后,如果只是简单地在社会上从事工作和生活,几乎可以不接触分数,却时时不能离开小数。
元、角、分的货币自不必说老式的“几尺几寸、几斤几两”仍在使用。
小数有自己的概念系统,不能也不必都依赖于分数的理解。
小学教育界的流行观点是“小学数学要给予分数教学,否则是科学性错误”,未免耸人听闻。
确实,小数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理论上先出分数,再叙述其特殊情形——小数,从一般到特殊,在逻辑上有一定道理。
但在教学安排上却未必都从一般出发。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正如先有自然数,在逐步推广到分数、实数一样。
在实际教学中,小数因其具体而易学,分数则因抽象而难以把握。
因为小数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所以可以独立于分数教学而存在。
小数的本质在于“位置计数法”的拓展,而不在“”十分之几的表述。
也就是说,小数是将个、十、百、千等不断扩大的位置计数方式,朝着另一个方向进行“不断缩小”的计数方式加以延伸:
即增加了十分位、百分位等新位置的设置,使之成为更完善的一种位置计数制度。
小数的教学,可以抓住这一总的线索展开。
不要什么都回到分数意义上理解。
六、什么是代数?
只说字母代数是不够的。
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定义要淡化
代数学的原意是“还原与对消的科学”。
什么叫做对消?
大家知道有正负对消,就是解方程时所谓的移项。
还原,就是把本来淹没在方程中的未知数x暴露出来,还原x的本来面目。
所以方程式是和代数紧密联系的。
简单用字母代表数,还不是代数。
例如加法交换律写为a+b=b+a,虽然也用字母代表数却和代数思想方法没有关系。
用字母代表数,即设某量为x这样的做法,只是运用代数方法的第一步。
代数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含有x的“式”的运算来求得未知数,最后解决数学问题。
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是算术与代数的根本区别。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大家都把他当做方程的定义,以为非常正确。
其实,这是一个不大好、也不重要的表述。
把他过分地渲染,就会问“x=1是不是方程”“0×
x=0,x-x=0,a+b=b+a是不是方程”等这样的怪问题。
其实这句话只谈了方程的表面,实在不重要。
方程的本质是为了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
这样讲,就把“方程”说活了。
这好比要结识“朋友”,就得通过别人介绍,借助中介关系,如此而已。
现在,既然方程的本意就是要求未知数,如果x=1,未知数已经出来了,也就没有方程的问题了。
0×
x=0,x-x=0,a+b=b+a等,虽然有字母,但和求未知数的目标无关,因而和方程只是没有关系。
七、问题解决与应用题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前特别熟悉的应用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事实上,数学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数学问题,像哥德巴赫猜想等;
另一类称为应用题,是各行各业提出来的数学问题。
问题和应用题是严格的包含关系,不能用问题取代应用题。
应用题是客观存在的,似乎不必回避。
我们反对的是过去小学数学中那些“矫揉造作”的、远离现实的、使学生得不到什么教育的应用题。
新的应用题,其情境更有真实性,方法上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
条件可以冗余,数据需要取舍,模型需要建立,结果需要验证。
应用题可以改进,却不宜取消。
数学应用题的本质是数学建模。
把一个用文字叙述的复杂情境里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符号加以描述,并通过式的运算,得出满足问题条件的答案,这和高等数学中的数学建模程序大体相同。
因此,我们要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改造应用题教学,而不是取消。
长期以来,为了强调某种关系的理解,我们常常强化某种类型的解题方法。
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弄得非常复杂,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一直为大家所诟病。
近年,则索性一刀切砍掉,全盘否定。
不过进行这样的分类是正确现象。
在微积分课程里要讨论瞬时速度问题、切线问题、曲线梯形问题,微分方程课程里有热传导方程、电磁波方程、等周问题、投影问题、掷骰子问题等,将一类情景中发生的问题给予特殊的名称,未尝不可。
但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说,上述的问题都只是一个名称,未尝不可。
但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说,便于称呼而已,并非一个数学领域。
比如行程问题,尽管题目花样翻新,也可以出的很难,但总不过是s=vt这样的数量关系的各种不同的变式。
宏观地看,没有单独设立一个数学课题的必要。
无论如何,以下的7种类型是应该正面提出的,让学生认真学习的。
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
时间
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价格问题:
总价=单价×
数量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
利率
利润问题:
利润=成本×
利润率
折扣问题:
金额=价格×
折扣率
百分数问题:
数量=总量×
百分比
其中涉及的利息、利润、速度、效率等概念,是生活需要的常识,又是语文、社会等其它学科不会详细涉及的。
它们并非数学问题,却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任务,责无旁贷。
八、小学几何有哪些新增的内容
新课程在“图形与几何”的领域多了一些新的内容。
为什么要增加?
几何学的内容很丰富。
首先是直观几何学,就是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其次是一些求面积、体积的问题,属于度量几何。
在新课标以前,小学数学主要包括这两部分内容。
后来我们发现,大学数学的许多问题,它的原始思想是非常简单的、非常朴实而又非常重要的。
于是就增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演绎几何,比如垂直、平行、线段、射线这些名词都属于演绎几何的范畴;
第二是运动几何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第三是引进了坐标。
总体看来,现在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学,从高哟取得两块扩大到五块,扩大了我们几何学的视野和感受,是十分有意义的改革。
小学数学当中,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者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
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世界的事物都是立体的,但是留在眼睛视网膜上的、画在教科书上的都是平面的,因此,空间图形平面化,通过平面图形想象空间物体是直观几何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通过照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片“,通过三视图科学描述简单对象,都是如此。
这里强调一下运动几何的诠释。
小学里原来就有图形的运动。
例如,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通过三角形的运动拼成矩形,这就是平移运动。
面积是平移运动下的不变量。
那么为什么在知道了平移和旋转之后,还要谈轴对称变化呢?
可以从数学上思考这三者原始的价值。
我们分几步考虑;
(1)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只要知道方向和距离,用平移就能实现。
(2)如果是两条一样长的有方向线段,如火柴棒,先将一根移动过去,使得火柴头和火柴头重合,但是火柴尾不一定重合,还得转一转才行。
(3)如果是两个一模一样好的三角形ABC和A?
B?
C?
,如何看它们的运动过程呢?
首先,平移运动使得A和A?
重合,然后转动,使得AB和A?
重合。
这时两个三角形可能已经重合了,但也可能不重合,还需要反射一下才行。
因此,我们在平面上通过运动定义两个图形重合,需要平移、旋转、轴对称三种不同的变换。
这三种变换及其合成,称之为“刚体运动”。
九、小学里渗透平面坐标思想要“源于定位,但高于定位”
这时坐标几何学的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里就引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不过只有第一象限,也只有整数坐标。
那么小学数学的学习为什么要渗透平面坐标思想?
很多的教案都认为,坐标的核心思想就是确定位置,其实不准确。
学习坐标确定位置,好像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一样,是地理学的研究目标。
数学课程中更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中引入坐标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坐标系的建立,尤其是坐标原点的设置。
许多教案从电影院找座位引入,当然可以,问题就在于这时的电影院排座位的坐标在哪里?
第一排第一座是原点吗?
可是我们还有0排0座怎么办?
电影院若用单双号方法排座位,就无法设原点,也够不成熟学意义上的坐标轴。
其实,还是把教室中座位排紧,可以构成符合坐标系要求的座位图。
我们不妨设左上角为原点:
0排0座。
其它座位就都有(自然数排列)坐标了。
如果将它定为第一排第一座,那就需要假想虚拟的原点和坐标轴。
小学的坐标教学,既要基于“定位”,又要高于“定位”。
用坐标来表示数学对象,才是我们的目标。
例如,观察“两个坐标都一样点”“第一个坐标为1的点”等,他们都能表示一条直线。
有些小学教材,就注意到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
比如,将只有第一象限、整数坐标的坐标系看作动物园所在地,已知熊猫馆是一个矩形,我们给出了其中三个坐标,让小学生确定第四点的坐标,就是凸显坐标的价值的好题。
十、什么是面积、体积?
不要求严密定义,但要突出面积、体积的特性
小学教材中对面积和体积只是进行描述,,不是严格定义。
因为总是先有面积、体积的定义,才能谈面积、体积的大小。
在严格的面积、体积的定义里不能出现“大小”这一词语。
概念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比如说面积、体积,大家都明白,不必给出严格的定义。
把体积说成“占有空间的大小”,要理解什么是空间,比理解体积本身更困难,实际上是越解释越糊涂。
数学教学应该进行一些教学实验,让学生体会面积、体积的一些特性。
其中包括:
*面积、体积是对一类几何图形而言的,都能对应一个数。
(可测性)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
(正则性)
*不相交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体积)是两个图形的面积(体积)之和。
(有限可加性)
*图形经过运动之后,其面积、体积不变。
(运动不变性)
*如果图形A包含图形B,那么图形A的面积(体积)大于图形B的面积(体积)。
(顺序性)
以上的面积、体积特性是容易接受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使用的公理性结论,又是严格的面积、体积公理的出发点。
事实上,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我们使用画方格的办法加以近似,仔细考察起来,其中的每一步都会用到上述这些特性。
小学数学不必讲上述的几个特性,但应该通俗地指出来。
十一、篮球是圆的吗?
数学出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若干 科学性 问题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