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728075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38KB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Word下载.docx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笔记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劳动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基本职能
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
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
(3)教育的基本特征
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问题2: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1)学校产生的条件
专门的教师和学生
文字的出现
基本条件:
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
(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
“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
(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
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问题1:
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作用:
国家-“庶”、“富”、“教”
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对象:
“有教无类”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
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教学的思想
因材施教(朱熹: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身体力行(“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改过迁善(“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5)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内容
教育的作用-社会:
“得民心”
个人:
“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A、培养“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培养“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春秋》
(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由博返约,深造自得。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宋人的“拔苗助长”的故事)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持志养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养成“浩然之气”)
反求诸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
改过迁善。
(“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
磨炼意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董仲舒和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广川人(今河北衡水),汉族。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朱熹(生于公元1130—卒于公元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个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社会-“兴教化、正万民”;
“长治久安”
(2)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
目的-“贤士”(“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
-“万民”(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
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必仁且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重义轻利-“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
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略)
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明人伦”、“复德性”
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2)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内容
阶段-小学(8-15岁)
-大学(15岁以后)
内容-小学(“学其事”:
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明其理”:
教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强调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
注重学术辩论,强调“知为先”、“行为重”
朱熹读书六法: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1、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系统
国学:
大学(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頖宫)
小学
乡学(塾、庠、序、校)
2、汉代的教育制度
汉代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太学、鸿都门学、官邸学)
地方(学、校、庠、序)
私学(小学阶段、专经阶段)
3、唐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的生源和报考办法
生源:
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
办法:
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选拔学生报送尚书省。
(乡试-省试-吏部试)
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常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
主要方法:
贴经、墨义、口义、策问、试赋等五种(经省试后还得参加吏部试,包括“书、判、身、言”)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
A、集权中央;
B、统一思想;
C、广罗人才;
D、缓解矛盾
积极影响:
A、促进学校发展,扩大教育对象;
B、统一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C、促使“唐诗”兴盛,改变“重文轻武,重经轻算”倾向
消极影响:
A、内容单一,方法偏重死记硬背;
B、目标进仕,不闻社会事态;
C、科考舞弊,遗风难除
明朝的科考分三步:
A、“乡试”(在省会举行)—“举人”;
B、“会试”(或省试,在礼部举行);
C、“廷试”(也叫殿试)—“进士”;
发榜分三甲:
一甲只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
二、三甲若干人,均赐进士。
4、宋代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
王应麟的《玉海》: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张之洞(1837—1909),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教育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
兴办军事、职业、外语、师范等学校,倡导留学教育
3、推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1903年“葵卯学制”亦称《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作用,倡导建学校育人才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2、提出实行胎教、幼教,重视女子教育
3、主张教学内容德智体美并重,中西兼学
4、主张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实验和实习
梁启超(1873—1929),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教育思想
1、提出了较为完备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
幼稚园教育(5岁以下);
小学教育(6—13岁);
中学、师范、实业教育(14—21岁);
大学教育(22—25岁)
2、提出实施小学义务教育的具体措施
千人以上乡村设一小学,大村镇设若干区,每区设一小学;
办学经费由乡镇自筹。
3、高度重视师范教育
三级师范教育体系:
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中外 教育 简史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