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706539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70KB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
“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
”1985年11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正式起步。
到1990年10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标志着高等教育评估开始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我国广大学者和高教界的领导、专家对教育评估(评价)的本质己经基本取得共识,即教育评估的本质是价值判断。
具体地说,教育评估的本质是对教育价值实现程度的判断。
什么是教育价值?
教育工劳动者、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其成效大小关系国家的兴衰和持续发展,关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关系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
因此,教育必须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的需要,这育工作效果实现教育价值的程度,也可以说是对其满足社会、国家和学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由此可见,是否满足社会、国家、学生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是判断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也可以说是价值标准。
高等教育评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专业领域,和传统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检查、教育评比以及教育测量学所研究的教育测量等活动和概念不同,(略)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给出高等教育评估概念的定义:
高等教育评估是以高等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判断其教育效果价值的过程。
高等教育评估是以一定的目标和标准为准绳的判断过程。
但是,目标总是抽象的,笼统的,直接用以评估,难以得到实际、具体和准确的结果。
因此,必须将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系统,在此基础上,由目标向指标转化。
围绕目标(标准),经过分解并转化而成的指标的群体及各项指标权系数(权重)的集合(权集)称为指标体系。
指标的权系数是其对达到目标(标准)影响程度的惊讶,表明了各指标同评估结果之间的确定关系。
因此,指标体系的权集便成为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关系集。
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对实现目标都有价值,权集则明确规定这些指标的价值有多大。
各项还表示出各指标间的关系。
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指标体系权集的影响。
权系数的大小自然也反映了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程度,权系数大的指标必将受到大家的重视。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为指导、监督各个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改进教育服务和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工具。
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就是一套具体的,行为化、操作化的,标明等级的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标准。
从学校的微观管理来看,一套指标体系就是一套具体的管理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又是为整体目标服务的,为改进学校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和线索。
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照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所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资料,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另一方面还要依据指标体系,制订规划或计划,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特别是注意抓住关键与薄弱环节,有步骤地加以改进。
建立指标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估的核心问题。
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就无法进行评估工作,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则依据指标体系开展的评估工作必然会因“先天不足”而走向误区,达不到评估的目的。
因此,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做好评估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可信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组成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的构成方式称为指标体系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
形式结构分为一级指标(直线)结构和多级指标(树状)结构,多级结构一般以包括三级指标为宜。
内容结构可分为目标(绩效、成果)指标、过程(状态)指标和条件(资源)指标。
三者不可偏废,应该相互结合,其结合点是绩效(目标)评估。
估对零水工与质量本质特征的指标,现。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估,实际上主要是对学校的教育服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评估,目标绩效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较好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
因而,过程指标是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条件)指标是反映实现目标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借用社会资源在内)的指标,是办好学校必不可少的因素。
由于过程和条件都受目标(绩效、成果)制约并为其服务,所以,三者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因此,必须建立以绩效(目标、成果)评估为主体的,以过程和条件评估为基础的,相互结合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才能为实现评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前提条件,也才能对人才培养工作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产生更大的效应。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实施组织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对象本质和特征的集中反映,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作为评估对象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组织的正确把握,是建立和理解《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
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
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定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
“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依据法律规定,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大典》的编制不仅可以作为劳动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对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开展与相互衔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典》对职业、职业分类两个基本概念给出了明确的阐述:
酬为目的:
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3.揭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4.规范性,即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5.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职业分头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
所谓工作性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的不同予以体现。
”《大典》把我国的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客观反映现阶段职业发展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各种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加快了国家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的步伐,截至2003年底,国家已颁布职业标准近200种。
国家职业标准一般实行五(四)级制,分等级对职业的活动领域、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水平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在结构、模式和内容方面对职业标准进行了改革,更加适应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就业工作的需要。
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将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客观、规范、统一的从业依据和资格要求,这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促进稳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应该以国家职业分类为主导,以职业标准作为学校的技能训练标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
还要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我国的就业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应针对更多的职业岗位开设一些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利于学生在就业环境比较严峻时,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的流动加快,一个人一生接受一次教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所以,也要适当注意兼顾学生终生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1)职业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职业针对性(就业性)。
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和传统的学术型高等本科教育比较如表1表示。
(2)大众性
精英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的学问”。
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外延拓展,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而是大众性高等教育。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知识经济的临近,由于企业知识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所有社区学院、短期大学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企业的“高级蓝领工人”或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
从我国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的大众(平民)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表1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本科教育比较
比较方面
比较项目
学术型高等本科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资源
学校定位
科学教育或工程教育,强调学科性
以社会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强调提高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学生来源与入学条件
高中毕业生,统考成绩较高分数段
高中毕业生统考成绩上录取线者;
中职毕业生地方统考合格者进对口专业学习
教师标准
高学位,教学科研并重
专业与实践课教师教学与职业实践并重,达到双师型标准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两支队伍
实践训练设施配置
教学与科研实验利用为主
按照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训练需要配置,强调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相关企业建立供学生顶岗实训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教育资源利用
主要利用学校自有资源
办学全过程(教育培训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都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教育过程
专业设计
主要依据学科导向设计,专业面宽,强调广泛的适应性
依据就业目标市场顾客职业岗位(群)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设计,专业面可宽可窄,强调对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
培养目标
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专业人才
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课程类型与结构
学术性、系统化,基础课的比重大,强调基础扎实和理论的系统性
职业性、模块化,专业课比重相对较大,职业技能岗位实际业务训练课程的比重大,基础课的设置以应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人才培养 工作 水平 评估 指标体系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