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报告财务报告与会计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680976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7.93KB
财务管理报告财务报告与会计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
《财务管理报告财务报告与会计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报告财务报告与会计政策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基本财务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其披露的信息。
第一节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主体
会计是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资料汇编成有用、明晰的财务报表,供企业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作为决策参考。
财务报表分析是与企业利害攸关的各个群体根据各自的目的,使用各种技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解释,据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判断。
由于不同利害关系群体关心企业的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为了从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中得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他们往往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使用各种技术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分析。
一般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包括:
(1)企业经营者;
(2)投资人、证券分析家;
(3)银行、供货方等债权人;
(4)税务部门、行政监管部门;
(5)消费者和地区居民;
(6)企业员工和工会组织;
(7)作为研究或调查对象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分析者等。
所以,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所组成的,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
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和内容如表1-1所示。
表1-1财务报表分析的种类
分类
分析主体和分析内容
内部分析
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为了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实力、利润分配和资本状况、现金流量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投资分析
投资人、证券分析家等为了掌握证券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侧重对盈利能力、利润分配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的分析
信用分析
银行等债权人为了掌握企业对借款、应收账款等是否具有偿还能力,短期性侧重于财务实力和现金流量等的分析,长期性侧重于盈利能力的分析
税务分析
税务机关为了检查应税所得的计算是否恰当,侧重于盈利能力的分析
从表1-1中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是根据分析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从财务报表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二、财务报表对决策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会计人员根据公认会计原则、经系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进而汇总编制出能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报告。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根据各个利害关系群体对财务信息的不同要求,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提供给不同的利害关系群体。
(2)编制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以满足社会上对财务信息的共同需求,对各个利害关系群体的特殊需要用补充资料的方法予以提供。
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用第二种方法对外提供财务信息。
我国会计法、证券法所要求的财务报表都是一般目的财务信息源的报表。
当决策者面临如何选择一项最佳投资方案,或决定是否授信给某个借款人、购货人时,必须参考广泛的财务信息。
可参考的财务信息很多,包括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也包括一些表外信息,如产品品质、营销能力、市场占有率、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创新观念、行业发展态势、经济环境、政策支持等。
在各项可供利用的信息中,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因其客观、具体和可衡量等特性占据重要地位,而且财务报表信息显示了企业已经发生的事实,极具预测价值,若与其他各项信息结合,相辅相成,互为应用,将对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大有助益,其分析信息的贡献价值如下:
❑财务报表可明确显示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使决策者可据以预测未来并制定将来的经营方针和方向。
❑财务报表信息能显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有助于各部门分工合作,明确方向,协调运作。
❑财务报表的及时提供有助于决策者随时获得分析数据,达成分析目标。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评价管理业绩,调整产业政策。
第二节会计政策与选择动机
一、会计假设和原则
为了有效评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有必要了解形成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及形成报表数据的会计理论。
我国财务报告所根据的会计理论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其中不乏对某一项经济业务核算提供一种以上备选方法的情况。
不同的核算方法产生的会计数据截然不同,对会计报表的结果和分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有助于分析人员理解会计的灵活性以及分析企业选择会计方法的动机及其适当性,从而进一步判别企业会计数据的失真程度和纠偏路径。
(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中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会计主体服务的核算内容必须和与实体相关的个人或其他实体的内部活动相区分。
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范围,有助于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的生产经营会继续下去,不会破产。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按正常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否则就必须按清算原则处理。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期人为地划分成一个个期间,每一期间称为一个会计期,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定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是等到歇业时才出具最终的会计报表。
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重大。
由于有了会计分期,企业整个经营才出现了前期、当期、后期等划分,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配比、会计调整等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
采用货币计量可以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但它也使会计报表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会计报告中常以文字等形式披露非货币性信息作为补充。
(二)会计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资产应按取得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入账,并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
受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因此会计账表上的资产价值往往不代表资产的市场价值。
这也是不懂会计的人常犯的错误,以为会计报表中列出的资产金额与资产的实际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同时某些资产的账面价值还会受到会计折旧方法、摊销方法、计提资产准备、市场因素等影响,所以,报表分析的结果必须联系非会计信息和会计政策加以判断。
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具有弊病,但“市场价值”或“可变现价值”的应用更为困难,会计人员不仅难以对每项资产的实际价值加以追踪,而且缺乏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2.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费用,不论款项收付与否,均应在本期确认进账。
即收入、费用的确认以实际发生为准,不以实际收付为准。
权责发生制把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收入和成本的记录与现金的实际收支区分开来,收入与费用确认的会计规则运用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了经营业绩的衡量。
当可能的失真程度很大时,会计分析的价值便凸现出来。
3.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收入与相关的费用相配比,以正确计算当期盈亏。
配比原则的运用首先要确认属于本会计期的收入,然后将与收入有关的费用与之相配比。
确认费用应考虑四种类型的交易:
(1)本期支付并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如支付的广告费。
(2)上期支付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如上期预付房租在本期的摊销。
(3)本期支付由下期负担的费用,如预付明年的保险。
(4)下期支付但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如应缴而未缴的税金。
这些费用在确认时会以一定的方法加以估算,会计分析时应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利用会计选择加强盈余管理的可能。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与以后各期收益有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混淆不仅影响当期盈亏,而且波及资产价值的正确反映。
5.收入实现原则
收入实现原则是指收入必须同时符合四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例如某公司将委托代销商品款在发出商品时确认为收入,被审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理由是,按收入实现原则,代销收入只有在收到委托代销清单时才能认定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与报酬已经转移,才能确认为收入。
6.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前后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一贯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一是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企业作会计政策变更;
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可以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7.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
实施谨慎性原则有助于防患于未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计提资产准备就是谨慎性原则的实务运作。
8.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中区别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采用繁简不同的核算方法。
即对财务报告乃至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处理,并予以充分披露。
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报表使用者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9.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例如公司有一年期银行借款,每年到期后可以延期一年,而且公司和银行有此长期安排,则这种债务应归类为长期负债而非流动负债。
认定交易的实质不同于形式的情况,是会计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二、会计政策和选择动机
(一)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如合并的原则和范围、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折旧处理方法、所得税核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处理方法等。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方法供选择。
当法律法规要求变更或企业出于信息趋真性的驱动,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决定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换用新的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做出修订的行为。
如对坏账、固定资产耐用年限与净残值、或有损失等会计估计进行的修订。
根据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一般不得随意变更。
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下的会计报表才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按照准则要求,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
(2)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如果企业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
企业若发生了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以下事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务管理 报告 财务报告 与会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