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680586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15
- 大小:227.99KB
第一编先秦文学文档格式.docx
《第一编先秦文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先秦文学文档格式.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
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
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可举《吕氏春秋·
古乐》中“昔葛天氏之乐”的记载。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
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
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
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文化孕育出了“楚辞”。
产生于中原地区的《诗经》和南方楚地的“楚辞”是先秦成熟的文学作品。
《诗经》和“楚辞”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
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三、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xí
,《国语·
楚策》“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
巫觋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处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
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
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
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西周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
(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
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
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四、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时代已有完整的诗歌出现。
商代诗歌《诗经·
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
《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巫文化有关。
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岛,这种地理观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
《甘誓》亦是后人追记。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
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的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
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
反映到为文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
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原始诗歌
原始诗歌实际上就是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
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
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
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
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
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
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
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
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
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
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
古乐》)、黄帝《云门》(《周礼·
大司乐》)、《清角》(《韩非子·
十过》)、舜乐《大韶》(《尚书·
益稷》)、禹乐《大夏》(《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上古歌谣的内容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歌谣。
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
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
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
同时,短歌本身还兼有总结劳动效率的目的和功用。
2、祭祀歌谣。
这类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
又可分两种:
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
一种是咒语式祭歌,表现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愿,他们相信可以凭借语言的力量喝令、胁迫神祗服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
前一种如: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卜辞通纂》375片)。
后一种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
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
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神北行》:
“神,北行!
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
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这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积极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强烈意愿。
3、图腾歌谣。
这类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
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
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云门》歌颂的是黄帝氏族的早期图腾云等等。
现今保存下来的此类诗歌,仅有《吕氏春秋·
音初》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
虽然歌词只有“燕燕往飞”一句,但有关情况记载较详: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
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
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二女作歌一终曰:
‘燕燕往飞!
’实始作为北音。
”关于商氏族的始祖契为玄鸟所生的神话,《诗经·
商颂·
玄鸟》及《史记·
殷本纪》都有大体相同的记述。
玄鸟即燕,是商族的图腾。
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向往的深情。
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婚恋歌谣。
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
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
如《屯·
六二》:
“屯如,邅如;
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
”这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确实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
另外如《咸》卦卦爻辞,是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
到了氏族社会末期及私有制时代,作为两性之间稳定持久的爱情应时而生。
上古婚恋歌谣中对此也有所反映,最有名的是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
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
接着他省视南方,女久盼未归,便唱出了这支歌。
诗的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强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
与《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谣也有表现婉转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
归妹·
上六》: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
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
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
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
短诗没有言语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有致,生动有趣。
5、战争歌谣。
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情况。
如《周易·
中孚·
“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情景的。
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
短短十字,音节顿挫地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再如《周易·
同人》爻辞经整理后为:
“同人于门,同人于宗。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乘其墉,弗克敌。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先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