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678762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68.02KB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演变的了解,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旨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土地制度的演变
封建土地私有制;
屯田制;
均田制度;
均田免粮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
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土地制度的演变、均田制
难点:
井田制及均田制的性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注意结合本节课名词术语较多和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庄子》则曰:
“神农之世,……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
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
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
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
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
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后来变开始了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刀耕火种”。
什么叫“刀耕火种”?
学生回答后,简单解释:
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
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
原始的刀耕火种与之相类似,只不过工具更为简陋一些。
据考古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的。
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
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
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进入了所谓“石器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得到映证。
相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烈山”就是放火烧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
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
在介绍了“刀耕火耕”后,指出这种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近代。
结合教材的两幅图片做以下解释。
现在“刀耕火种”是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这在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外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恢复了,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和好方法。
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士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所以,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作出严禁山地“刀耕火种”的决定是明智的。
“刀耕火耕”时期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到“石器锄耕”阶段。
从耕作方式、农具使用来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其划分为耕前期、耜耕期和犁耕期3个发展阶段。
“刀耕火耕”属于耕前期。
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耜耕”比“火耕”的好处是什么?
(土地利用率较高;
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缺点是什么?
(缺乏施肥,种上三四年还得撂荒,人们还得寻找新的土地)
“耜耕”和“火耕”时期原始农业生产方法十分简单。
这样的农业生产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只向自然索取而不补偿,土壤营养的平衡完全依赖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
这是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的生产。
由于那时人口较少,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不高,而且生产力低下,因而原始农业的生产还没有超过自然的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小。
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自然要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既采用“铁犁牛耕”时期。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那时在农业上应用还很少使用。
但由于懂得了施肥技术,依次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
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的推广,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大大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
通过整地、育苗、除草、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在向自然索取农业产品的同时,也给予农业生态系统一定的补偿(主要使用有机粪肥)。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农业的典范。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第一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
由于传统农业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维持平衡,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又由于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和规模小,也难于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叫井田制。
“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
井田制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发展和变化。
井田制具有什么特点哪?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
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
土地不得买卖和转让;
诸侯和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
对于井田制的性质,可给大家介绍一下史学界的几种看法。
最后指出井田制是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的,明确土地国有性质。
由于对夏、商、周3代的社会性质认识各异,各家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或以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或以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或以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或以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但在承认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这一点上则认识基本一致。
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力已几乎完全丧失。
诸侯们对他们封国内的土地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属于他们的。
对于人民的占有权也是这样。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士;
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
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一原则的改变,是土地国有制破坏的标志。
从此,天子不能控制“天下”的土地,诸侯也不能控封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
有权有势的人,强占田地为己有,不少农奴逃跑,到边远地区开荒耕种。
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
(春秋时期)
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直接因素是什么?
(私田的开垦)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左传》记载: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标志着井田制瓦解。
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井田制瓦解引来了什么变化?
三大变化:
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
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地主,奴隶变佃农);
方式的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
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发展使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开展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从战国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剥削关系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屯田制和均田制。
屯田制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
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西汉前元十一年(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曹魏推行屯田制度,军屯以士兵屯日,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曹魏后期,由于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
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
中国自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度。
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300年。
北魏颁布的均田令,规定:
除规定了土地的最高限额,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农民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北魏的均田制对所授的桑田和麻田均有明确规定,让学生结合【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教材上的问题。
让学生明确均田制下分的是国家掌握的土地,这样做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
关于均田制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说法:
①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均田制具有两重性,既包括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土地私有制。
隋唐两代都继续实行均田制。
唐代均田制,在隋代基础上,明确取消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土地买卖限制放宽,内容更为详备。
均田制的实行发挥了什么作用?
带来了什么后果?
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稳定,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
均田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但是均田制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兼并。
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第一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