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670801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7.48KB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Word文档格式.docx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
砾<
大于2毫米>
沙<
2—0.05毫米>
粉沙<
0.05—0.005毫米>
黏土<
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与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
雨土〞、"
雨黄土〞、"
雨黄沙〞、"
雨霾〞的记录,最早的"
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
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与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
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X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
"
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X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青藏高原------亚洲季风的发动机
地球南北半球20°
~30°
的纬度带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在北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等地区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然而,处于相同纬度带的中国东部区域却是另外一番气候景象,充沛的降水使这里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
鱼米之乡〞.这主要归功于强大的亚洲季风.
季风是被大气下层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驱动的大气环流.夏季,海洋的温度低,表面的加热能力很弱,形成高气压;
而大陆地表的温度高,加热能力强得多,地表便形成低气压.在海陆表面压力差的驱动下,大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将丰富的水蒸气带到陆地上,并形成大量降水,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季风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都存在,但从其影响X围来看,亚洲季风<
包括影响我国的东亚季风和影响印度的南亚季风>
无疑是全球季风系统中最强大的一支.尤其是东亚季风,从南海可到达我国的东北地区,其向北扩X幅度之大、能力之强,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全球最大规模的季风会在亚洲形成呢?
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青藏高原<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
的存在大大推进了亚洲季风的北进.没有青藏高原,亚洲季风仍将存在,但其势力X围将会小得多,不会像现在的东亚季风那样扩X到东北地区.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是一个大气热源,相当于季风的发动机.我国科学家于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已经初步印证了这一理论.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中的作用,国内外科学家又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后,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的青藏高原上成功建立起若干个定位观测站,甚至在海拔7200米的冰川上也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展现了超人的勇气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决心.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提供了一个年均约每平方米20瓦特的大气热源.以青藏高原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计算,青藏高原提供的功率相当于50亿千瓦,而三峡发电站的总功率约为l820万千瓦.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提供的热源相当于275个三峡发电站的功率.因此,在亚洲地区,除了常规的海陆热力差异外,青藏高原的强大热源就像一个大功率发动机,推动季风长驱直人地向内陆挺进.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强大的高原热源是如何产生的呢?
大气热源有三种产生方式.第一种是由于温度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传导.热容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是单位质量的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相同加热条件下,热容量越小的物体升温越快.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太阳光照射在陆地表面上时,地表便迅速升温.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越大,地表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就越多.沙漠地区的地表温度可高达70°
与大气的温差可高达30°
<
2,正午的热通量<
由于湍流运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传输的热量>
可达到每平方米400瓦特.海洋具有很大的热容量,且海水可以随海风上下翻滚、混合,其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很小,热通量不过每平方米几十瓦特而已.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表的气压只有海平面处气压的一半多一点.阳光穿透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层的过程中,因被吸收和反射而损失的太阳辐射低于地球的其他地区,因而到达高原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强.在夏日中午,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200瓦特,偶尔甚至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300瓦特,比地区高出约三分之一.如果不注意防护,只要一天的时间,偶尔造访高原的人就会被晒脱一层皮.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的亲身经历.强烈的太阳辐射甚至可使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超过沙漠地区地表与大气的温差.尤其是在比较干旱的青藏高原西部,那里的每平方米地表就像一个功率为i00瓦特的电热炉,不停地"
烘烤〞着大气.
大气热源的第二种产生形式是水蒸气凝结产生降雨时释放出来的热量.我们知道,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当水蒸气凝结时,这些能量又会释放出来.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热量主要加热大气上层.凝结的水滴在到达地表之前,会因蒸发而吸收下层大气的热量,从而使大气下层变冷.天气越是干热,水滴因蒸发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气温下降得也越快.炎炎夏日,当燥热难耐的人们欣喜地享受着降雨带来的凉爽感受时,大气上层正在"
紧锣密鼓〞地加热呢.
显然,降水越多的地方,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能量也越多.20##7月18日17时至22时,##市遭遇大暴雨袭击,平均每小时的降雨量达l34毫米,这相当于提供了每平方米95千瓦的热源.
就全球平均而言,凝结释放的热量约为地表传递热量的三倍.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南亚季风经过雅鲁藏布江河谷时携带了大量水汽,这些水汽在高原上空凝结,在释放大量热量的同时也形成了降水,因而使青藏高原成为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实际上,云生云散都是能量释放和消耗的过程,风云变幻在气象学家眼里不过是大气中能量的转换形式.当旅游者陶醉于青藏高原变幻莫测的云霞时,恐怕没有想到云层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能量释放吧.
大气热源的第三种产生方式是辐射效应,包括太阳辐射加热和红外辐射冷却两种形式.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时,一部分会被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因而使大气升温.红外辐射冷却就是地表和大气系统<
简称地气系统>
通过发射电磁波而失去能量.相对于太阳辐射对大气的直接加热而言,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要多得多,后者通常高达每平方米数百瓦特.通过红外辐射损失能量的速率与地气系统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温度越低,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越小.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的温度比周边地区的温度要低得多.即使在夏天,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一般也只有十几度.而且,高原的积云又多又高.云顶越高,云顶温度越低.这两个因素都导致高原地气系统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比周边地区小.
因为强大热源的存在,青藏高原的大气对流活动非常强烈.特别是在夏季,因这期间的热源最强,大气对流活动也最为剧烈.对流活动造成大气下层的空气被向上抽吸,再从大气上层流向周边地区.因此有人将青藏高原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气泵.
由于高原热源对季风的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了解青藏高原的热源如何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的气象资料,自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1.8℃,远高于全球以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平均升温幅度.
那么,急剧升温是否意味着青藏高原的热源正在增加呢?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并非如此,青藏高原的热源甚至可能正在减弱.升温可能是因为青藏高原外传到周边地区的能量比青藏高原的热源减弱得更快.外传能量的减弱似乎可以从高原风速快速减弱的事实得到验证.据我们猜测,高原风速减弱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导致季风减弱,减弱的季风使青藏高原外传热量减弱,从而使青藏高原加剧升温;
迅速升温则导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向太空发射红外辐射的强度增大,从而削弱了高原的热源.大气运动无国界,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也不会是局部的.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生态和水资源的任何变化,都将对生活于亚洲季风区的数十亿人口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与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与其意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
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
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
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
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塔里木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形成 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