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657772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27KB
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盘半径依冬至日所测日影长度为准。
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移时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日转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
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
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秋冬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
图13秋冬二季太阳运动投影图
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1800,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
太阳由南边回归线往北移动,这时用盘中心的定表测影,圆盘仍按逆时针旋转,日转一孔,直到夏至太阳北移到北回归线为止。
日影逐日缩短,到夏至则无影。
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春夏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
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就是幅完美的实测太极图。
图14春夏二季太阳运动投影图
现将《周髀算经》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测日影数列于下(损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夏至:
晷长一尺六寸;
小暑:
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
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
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
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
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
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
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
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
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
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
丈三尺五寸;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在那不具备精确测量仪器的远古时代,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计。
而且这些数据是在黄河流域测得的,故记载夏至日影长一尺六寸。
然据有关专家考证,伏羲氏曾生活在我国西南区,正是北回归线经过区域,而在回归线上夏至立竿是无影的。
今减去地区差影长一尺六寸,设以一尺为2个单位长,并按四舍五入处理,则二十四节气的晷长数为:
0;
8;
2;
l0;
4;
l2;
6;
l4;
16;
l6;
18;
20;
22;
24;
2。
据这些晷数制图,就可获得如图15复原后的原始实测太极图。
这样,便揭开了太极图起源的千古之谜,有关太极图的科学涵义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图15原始实测太极图
图15中,将圆盘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显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缩情况。
再将圆盘用六个同心圆等分半径成六,每等份代表四个影长单位,表示一个月的影盈缩情况。
后将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点用曲线连接起来,阴影部分用黑色描出来,即成太极图。
图中大圆圈即表示太阳黄道视运动(实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圆盘逆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年视运动右行,游表顺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左行。
太极曲线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在一年中移位的轨迹,实质是地球自转的轨迹,称为赤道。
黄道与赤道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即两条阴阳鱼的鱼尾角。
这个交角现在为23026′21″(黄赤交角随着年代有微小差异)。
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相应地南北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季节,以生万物。
所以太极曲线是生命线,太极图表示太阳回归年的阴阳节律周期。
太极图中心点为北黄极点,阴阳鱼眼则表示北赤极点。
黄极不动,乃中天之极心,《吕氏春秋·
有始》称作“天极”,谓“天极不动”。
黄极——天极,即是图中定表。
北赤极缓慢地围绕北黄极作圆周运动(见图16),这个圆的半径等于黄赤交角23026′21″(或23?
0)角距离。
本图证实上古时代日心说的存在,展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运动,所以可称之为宇宙模拟图。
反映了宇宙本体运动规律。
本图是幅实测实象图,即流传后世的天地自然太极图,是唯一正确的太极图。
这幅实测实象图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误传成图17所示的现代流行的太极图。
无论是其图形位置,还是图形形状都已失去真面目。
只能说是抽象化的太极图。
图16北极围绕北黄极旋转示意图
图17流行太极图
太极图是古人研究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其中太阳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
太阳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见图18)。
这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又能生八卦。
图18立杆测日影所得太极图
关于立杆测日影的起源,《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
陆思贤在《神话考古》中认为,古有大汶口的鸟图腾柱及半坡羊角柱用于测日影。
冯时先生认为,濮阳西水坡仰韶先民已使用了立杆测影求二至二分。
知道了太极图的来源,就可分析太极图的原始蕴义了。
1.太极图为太阳视运动实测立体投影实象图,即原始的天文图。
揭示了《周易》与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
2.太极图外圈的大圆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线,称黄道。
人们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是在作圆的运动,称之为圆道。
古人称圆道为圜道,《吕氏春秋》有“圜道”篇,并以日月的运行、气的运动、生物的生长壮老死等为例,说明圆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日月运行在天上,日月的圆道运动昭示天是圆的,这就是中国古代观念中的“天圆”说。
故《说卦传》有“乾为天为圜,,之说。
《彖传》乾为“大明始终”说,大明为日。
天道是圆的,地、人法天,天道又是涵括地道、人道的,所以地和人都存在着效法天道的圆运动,如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循环运动。
天道的主要蕴义是黄道。
郭占楚墓竹简《大一生水》篇即有圜道的论述。
太极图的圆道运动,来源于太阳的运动规律,也就是宇宙的本体运动规律,昭示宇宙间的万物都具有圆道运动,故太极图能成为描述和解释各种物质运动大规律的总的理想图像。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光气主宰着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昭示太阳光气为天地间的元始之气,东汉刘歆称之为“太极元气”。
太阳在黄道上一边运动,一边辐射着光气,即古人所说的一元之气。
太阳在不停地运动,即光气也在运动,故有人称之为元气运动。
太极元气即太阳光气,所谓“元气”,实质上是“光气”。
黄道运动的中心轴,可用黄极来表示,黄极相应于太极图中的中心点。
若以“中”统之的话,这个黄极非等闲之辈,乃是至为重要的。
在“元气之中,黄极比起北极来,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因为,在岁差的长河中,北极最终还得绕黄极作缓慢的圆周运动。
这最终说明,太阳视运动是我们天球运动的主宰,即万物生长靠太阳。
从微观看,若把天球比作一个细胞,则北辰便是细胞核,而黄极则可比为核仁,它才是细胞生化的最根本的根基。
”
由上述可以推知,所谓太极图,即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运动规律图,反映的是“日月星辰,弦望晦朔,寒暑推移,万物生育皆复始”的圆道规律。
这个圆道周期循环规律,《系辞传》称作“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人类掌握了此变化规律,就能“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颖达解释说:
“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不忧也。
”“原始反终”概括了圆道运动的特点。
圆道运动任何两点都为因果,原因和结果可以互为转化,始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始点,首尾相接,循环往复,但不是机械论。
从“原始反终”而“知死生之说”,可知太极图蕴含着宇宙的生命规律,而生命的本源是太阳。
3.太极图阴阳鱼中间的连接曲线呈现“S”结构,S曲线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一年中在地面上投影长短移位的轨迹线,实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得的轨迹线,称谓赤道。
s曲线昭示地球表面在不同时间所受太阳光照射面的大小及光的强弱情况,影短光强照射面大,影长光弱照射面小,光之强弱用阴阳多少来表示,面之大小用阴阳鱼形来表示。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则载于《周髀算经》中,谓:
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
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
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
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
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
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所照适至极,阴阳之分等也。
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至昼夜长短之所极。
(赵爽注:
发,犹往也。
敛,犹还也。
极,终也。
)
春秋分者,阴阳之修,昼夜之象。
修,长也。
言阴阳长短之等。
)昼者阳,夜者阴。
以明暗之差为阴阳之象。
)春分以至秋分,昼之象。
北极下见日光也。
日永主物生,故象昼也。
)秋分至春分,夜之象。
北极下不见日光也。
日短主物死,故象夜也。
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
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
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
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
在春秋分日夜等长时太阳光照的面积,《周髀算经》记载是:
日照四旁十六万七千里。
又载冬至光照的最大面积为:
四极径八十一万里。
江国棵先生对此作过深人研究,并与《周易》筮法作了对比研究。
认识到《周髀算经》阐发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道与光照,像太阳与生命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对昼夜问题的阐述,以尽太阳的光气基本因素与数值,以构成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体系,它就是二十四节气。
由此可知,光气、生命皆是太极图的核心内容,它所体现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正是历与律的复合反映。
为什么说s曲线是生命线呢?
因为s曲线是赤道,是地的代表。
而太极图外圈大圆O是黄道,是天的代表。
天为阳,地为阴。
《素问·
天元纪大论》说: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由此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太极图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