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637079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8.33KB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
“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
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
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C、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
D、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可以体现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B、因为“圆”以其圆满无缺而使人感到审美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许多人所推崇。
C、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中的“九九”这种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联系。
D、“圆智”、“圆根”、“圆成”、“圆寂”、“圆圆海”这些佛教词语中蕴含着“圆满”、“大美”和“至美”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轮回观似乎都存在于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B、易、庄、禅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圆”其实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C、中国文学艺术由于受到“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尚圆的传统观念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心理欲求的趋向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的原因。
1.C(“抽象”不对,原文为“直观地形成”;
“先进观念”于文无据。
)
2.B(“为许多人所推崇”不对,原文为“为佛家所推崇”。
3.C(“缺乏”不对,原文是“遏制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
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
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
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
后芬果败,洪乃服。
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
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
歆到,为尚书郎。
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连从蓝田至南阳。
时袁术在穰,留歆。
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
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
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
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后策死。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
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
“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末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
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
”权悦,乃遣歆。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
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
“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
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帝叹息,下诏曰:
“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
”三府议:
“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
”歆以为:
“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
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
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
若有秀异,可特征用。
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
”帝从其言。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
华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
B.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洪从歆言而止
C.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
D.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
孝,孝悌之人;
廉,清廉之士。
后来合称孝廉,即察举孝子廉吏。
范晔《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说的是张衡被推举后,没有应荐。
B.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礼记·
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给皇帝的书信、奏章。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也作上表推荐,如本文的“表天子征歆”。
D.《三国志》,两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班固的《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论人议事有远见。
王芬邀约他和同郡知名人士陶丘洪参与废除皇帝一事,华歆不仅没有参加,还阻止陶丘洪参与。
后来废除皇帝一事果如他所料。
B.华歆择木而栖。
他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
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得到孙策的礼待。
C.华歆清正廉洁。
任豫章太守,处理政事清静不烦扰,受到官民的感激爱戴。
进京赴任,面对赠送的钱物,巧妙谢绝,赢得众人钦佩。
D.华歆一向清贫自守。
俸禄赏赐用来救济亲戚故旧,家里没有多余的储藏。
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表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5分)
(2)若有秀异,可特征用。
(5分)
4.(3分)C歆止之曰:
“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
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
子其无往!
”
5.(3分)D【解析】范晔的《后汉书》、班固的《汉书》。
6.(3分)B【解析】“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错,原文意为袁术不听,华歆想要离去。
恰逢马日磾征辟为掾,才离开。
7.(10分)翻译:
(1)(5分)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
(“单车”1分,“怀璧”1分,“愿”1分,句意2分)
(2)(5分)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
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
(“秀异”1分,“特征”1分,“何患不得哉”句式1分,句意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
议事论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
同郡人陶丘洪也是个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明智超过华歆。
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谋划废掉汉灵帝。
王芬暗中呼喊华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华歆劝阻他说:
“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
王芬性格疏忽又没有勇气,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
”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
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
华歆被举荐孝廉,任命为郎中,患病,辞官。
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人郑泰、颍川人荀攸和华歆等人。
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
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京任下邽县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从蓝田到了南阳。
这时袁术在穰城,留下了华歆。
华歆劝说袁术让他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
华歆想要离去适逢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安定关东,马日磾征召华歆为属官。
华歆向东到了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因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
孙策攻占江东,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
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
后来孙策死了。
太祖正在官渡,上表向天子推荐,征召华歆。
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
“将军您奉帝王之命,才与曹公交好,情义尚未巩固,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岂不是有益吗?
现在白白留下我,这是养了个没用之人,这不是将军的好主意。
”孙权高兴了,于是送华歆入京。
为华歆送行的宾客旧友有一千多人,赠送银两数百。
华歆都没有拒绝,秘密地各自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众宾客说:
“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
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
”众人于是各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玉溪市 第一 中学 语文 下学 第七 月考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