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596420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3.12KB
联盟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文档格式.docx
《联盟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盟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1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庄子承认世间纷繁复杂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据与合理因素,正视分化的多样的现实世界,然后再通过人的主观视域的转换和境界的提升来实现“齐”,这视域便是“以道观之”。
道作为终极依据和普遍法则,不仅在于统摄现象的杂多,赋予其内在的秩序性,还在于作为人的视角和态度发挥作用,即是一种“观法”。
站在物的角度,莛与楹,厉与西施,是如此的不同;
泰山之大与秋毫之小是如此的显明。
但若从道的角度看,把此物和彼物分隔起来的种种不同,都可被打通。
在这里,通不意味着等同,而是意味着不执着于不同。
“道通为一”不是指道可以在客观上将万物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改造为一个模式,而是说当人体悟了道,遥契于道,便会突破“成心”的困扰,沉浸在游于道的逍遥和恬静之中,此时,万物的差别便不会萦怀了。
可见,庄子的齐物主张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关乎人的生存态度与生命境界。
如此一来,齐物与物物之间便不再构成一对矛盾,二者的关系转变成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庄子之所以强调齐物,是因为物若不齐,欲则不止。
若无齐物为前提,是非之争永远不会平息,物欲横流的状况也永远不会休止。
人深陷于是非与物欲,惶惶不可终日,心灵便不会轻松,生命便不会充盈。
只有齐物,才可以让人从物的世界中超拔出来,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所以,庄子主张齐物的真正用心是淡化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贪求,避免世间更多的纷争,使人从被物所累的困顿状态下解脱出来,故齐物是为了物物。
(摘编自陶悦《从“齐物”与“物物”的矛盾化解看庄子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在儒家和道家眼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儒家认为的“德”是以仁义为主要内
容的品德、德行之德。
B.庄子认为“德”既指淳朴的自然本性,又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老子基
本上也是这样看待“德”的。
C.在庄子看来,“名”是“德”的天敌,一个人若一味追名逐利,争强好胜,就会
让自己的“德”荡然流失。
D.庄子之所以重视“德”,强调“通于天地者,德也”,是因为他认为“德”无不来
源于具有普遍性的“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齐物论》中,庄子讲“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由此可见庄子对事物间差异的肯定。
B.庄子把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作为现实的出发点,而把道作为终极依据和
普遍法则,来统摄万象,发挥“观法”之作用。
C.站在“德”的角度看,物物皆不同,因为万物各有其本然,各有其长处,没
有哪一种事物无本然之态,无值得肯定之处。
D.若以“道”来观照世间万物,则会发现以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出现的万物其
实都是一个模式,万物的差别便不复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学者认为庄子的“齐物”就是把人简单等同于物,这种观点一度存在,
或许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庄子重视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定性。
B.庄子所谓“道通为一”,实质是一种“观法”,即看待世间万物不执着于对象的
不同,而注意于对象相互之间的联通性和整体性。
C.作者认为,齐物与物物不是矛盾关系,而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只有齐物,
才能使人超然物外,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D.庄子之所以主张齐物,是因为在他看来,物不齐则欲不止,齐物的真正目
的在于淡化人们物欲,避免世间纷争,使人免于为物所累。
二、现代文阅读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磨刀匠李德霞
正是麦收时节。
麦收如打仗,麦场如战场。
为了收割、晾晒有个好天气,庄稼人收麦是要抢天的。
手把镰刀一下地,人人心里憋着劲,麦田里听不到人讲话,只听见镰刀割处的“沙沙”响。
只是,忙碌的田间地头,时不时会传来几声吆喝:
“磨——镰刀咧。
”
将收割的麦子捆扎,一束束运回自家的场上,已是日落时分。
父亲回到院里,刚洗了把脸,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酱红了脸,扛个板凳跨进院门。
一看便知,这是一位走村串户的磨刀匠。
磨刀匠对父亲说:
“兄弟,天色晚了,赶不回去,想在你家借个宿,不知方便不方便?
那时候,走村串户耍手艺的人多,借个宿是常有的事。
父亲呵呵一笑说:
“有啥不方便的?
空屋有的是,只要老哥不嫌弃,只管住。
磨刀匠把肩上的凳子拣一处墙边放下,跟着父亲就进了大哥在家住的那间屋子。
母亲早已把晚饭端上了桌。
父亲就招呼着磨刀匠过来和我们一块儿吃。
磨刀匠犹犹豫豫,推让着不肯上炕,父亲恼了,脸一板说:
“咋?
嫌我家饭菜不可口?
磨刀匠又红了脸:
“哪里,哪里。
只怕讨扰了兄弟。
吃着饭,父亲问磨刀匠:
“老哥哪个村的?
磨刀匠说:
“山那边,沟里村的。
父亲脸上一喜,身子往前探了探,说:
“老哥,可认识一个叫柳义的人?
磨刀匠脸上一愣,停下筷子,笑笑说:
“一个村里住着,咋不认识?
兄弟也认识柳义?
父亲摇摇头,咽下一口饭说:
“我大儿子在县砖瓦厂上班,处了个对象,叫香香,就是你们沟里村柳义家的闺女。
儿子托媒人去提亲了,可香香的父亲柳义不点头,这门亲事就定不下来呀……”
“柳义不点头,恐怕是不了解你家情况吧?
嫁闺女那可是大事,哪个当爹的都不敢马虎。
兄弟你说是不是?
父亲点点头。
磨刀匠又说:
“我回去跟柳义说说,这事应该能成……”
乡村的夜晚静悄悄。
下半夜了,父亲突然被隔壁传来的一阵阵呻吟声惊醒。
父亲披衣下了地,掌灯进了隔壁屋。
摇曳的灯光下,只见磨刀匠蜷缩着身子,一张脸痛苦地扭曲着,额头上沁着汗珠。
父亲被吓呆了,手里的油灯端不稳,晃晃悠悠,灯光忽明忽暗起来。
父亲惊慌地说:
“老哥,怎么啦?
“肚子疼得要命哦……”
父亲放下油灯,伸手摸了摸磨刀匠的手,冰凉冰凉的。
父亲扭身出屋,很快就请来村里的金先生。
金先生给磨刀匠扎了针,又让母亲熬了一碗红糖水给磨刀匠喝下去。
磨刀匠的肚子终于不疼了,一会儿便安静地睡着了。
送走金先生,父亲却不敢回屋睡觉了,就搬了个凳子陪在磨刀匠身边,一直守到天大亮。
早晨,磨刀匠醒来,看见坐在身边打着盹的父亲,眼眶里闪烁起晶莹的光。
母亲又特意给磨刀匠做了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
磨刀匠再三推辞不过,就含着眼泪“吸溜吸溜”地吃了下去。
搁下碗,磨刀匠从口袋里掏出了五块钱,抖抖索索地递到父亲跟前。
父亲一看,急了,一把挡回去说:
“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
老哥,你这不是打我脸吗?
磨刀匠只好把钱装回口袋,那只手还是抖索着。
磨刀匠扛着板凳要走。
父亲不放心,把磨刀匠送出村外二里地……
天气真是遂人愿,一连串的四五天,都是艳阳当空。
地里的麦子都收完了,只有三五成群的鸟儿时而在田间觅食,时而振翅空中,自在地欢叫着。
五天后,天将近午的光景,磨刀匠又来我家了。
这回,磨刀匠没扛板凳,而是领着个俊俏的大姑娘。
父亲看看磨刀匠,再看看那姑娘,惊诧地说:
“老哥,这姑娘……是谁?
磨刀匠嘿嘿一笑说:
“她就是香香,你儿子的对象。
香香今天来,是想认个门儿……”
父亲欢喜得直搓巴掌:
“这么说,柳义答应这门亲事了……谢谢老哥!
磨刀匠哈哈一笑说:
“兄弟,谢我啥呀?
我就是柳义啊……”
父亲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半天,回过神来的父亲冲我喊:
“小二,打酒去!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独立成段,简洁明了。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父亲招呼磨刀匠吃饭,他却“犹犹豫豫不肯上炕”在父亲的催促下又“红了
脸”这既表现了他感谢主人家留宿而不愿再添麻烦的心理,也显示出他对
主人的邀请是否出自真心的怀疑。
C.从情节的发展来看,磨刀匠柳义来“我”家借宿是有意为之,他是为了女儿
的婚事,以“天色晚了,赶不回去”为由,特意来考察我们家的情况。
D.小说的情节自然绵密。
如“磨刀匠又说:
‘我回去跟柳义说说,这事应该能
成……’暗示了他应允了女儿的婚事;
又如前文提到父亲跟磨刀匠唠大儿子
婚事的事,结尾处“小二,打酒去!
”与之照应,天衣无缝。
E.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多,而“乡村的夜晚静悄悄”一句却成为点睛之笔,它
不仅写出了乡村夜晚静谧安详的特点,还暗示着磨刀匠生病这一事件的发
生。
5.小说结尾处安排磨刀匠主动带女儿来认门。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6.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父亲”也有人认为是“磨刀匠”你认为呢?
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铁凝
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
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
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
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
我有点拿不准地说:
“我该怎么称呼您呢?
杨绛先生?
杨绛奶奶?
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
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
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
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
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
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
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
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
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
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
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常有各种社会情状通过小吴传递到杨绛这里。
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
“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
”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
“在她面前我很乖。
”小吴则说:
“奶奶(小吴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盟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联盟 三联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