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限时练与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8808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12KB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限时练与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限时练与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限时练与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
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仅凭读过几本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克拉夫特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
在论及传记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关系时,我们还把视线投向伦理学和新闻学。
前者虽然未能为传记文学提供直接的手段,但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却使任何一位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由它而提出的问题,并无法回避从它的某个立场而做出的选择。
至于后者,则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的诸多相似,而成为在现代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
在20世纪最初的两个十年里,尤其是经历过那次对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人们看待人生与人类的角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试图按照本来的或可能的面貌,而不是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
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体验与探究。
而另一个方面,虽然世界已经更为广阔,但人类迈入的机器时代却又使人们较之以往更显渺小。
环境将大部分人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既无时间亦无财力外出漫游,与各色人等自由交往;
同时各种新闻媒介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了解过去的伟大人物的愿望,而传记文学则使人们的这一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
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至少可以读到数十部关于他的长篇传记。
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那种要求自省与自助以及从伟人们身上发现自身的影像并如是行动的愿望亦促使他们对传记文学投入了更大的热情。
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传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在观念上,同时亦在表现上寻求其更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摘编自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
B.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C.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
D.由于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伦理学提出的问题。
答案解析:
D [A项,“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错。
根据原文“不再仅是”可知,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是两者兼具,而非从前者转为后者。
B项,张冠李戴,“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非“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而是“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C项,强加因果,“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与“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并无因果关系。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特点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传记文学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融合共生关系的命题。
B.文章中以“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论述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
C.文章第五段从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体验与探究和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之间的矛盾,阐释人们对传记文学投入更大热情的原因。
D.对于传记文学的发展进程,文章首先交代了背景,接着分点论述,最后总结,让读者了解到传记文学在观念上、表现上寻求更大发展的各种契机。
A [A项,“传记文学将……建立融合共生关系”错。
由原文第一段可知,传记文学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的关系是“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因此不能表述为“融合共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传记文学写作中的运用,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传记文学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B.在现代,新闻学是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是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C.大多数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们并不满足于以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
D.传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人们了解过去伟大人物的愿望,我们读了很多关于拿破仑的长篇传记,所以我们今天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D [“所以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意思是我们今天对拿破仑的了解并不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少,但不能肯定地说超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狁之故。
不遑启居,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答: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是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
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
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
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
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
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
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重境界!
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B [B项,范围扩大。
根据原文,读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并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论语》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充分有力。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D [“对比论证”错,第五段以西方接受美学的“读者反应论”为例,论证中西方文学阅读中的读者的兴发感动是类似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D [A项,“不是……感动一位读者,而是……无数读者”错,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第二、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C项,“越背离……越能体现……”曲解文意,所谓“背离作者原意”只是读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
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
他表示:
“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
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
”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而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
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论述 文本 阅读 专题 限时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