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品解析朱嘉鼎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8133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5.13KB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品解析朱嘉鼎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Word下载.docx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品解析朱嘉鼎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品解析朱嘉鼎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
赋与楚辞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
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
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
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之情”,抒情成分浓;
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
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品。
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
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
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累赘、堆砌。
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
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
这种趋势,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
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
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
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动人,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
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情传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
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
这一阶段,赋的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
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
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
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而文赋,从文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
B.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
C.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
D.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式,它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C项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发”。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
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
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本题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本题选项跟原文信息正好相反。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选项D的南北朝时期,赋的特点表述,容易误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
B.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
C.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
D.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绝对化了,原文有“基本上”“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答题时注意审题,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
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
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
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点】B项易误选。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段信息有转述,跨度大容易误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承继关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B.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
C.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
D.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说,已走向衰落。
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解题思路】把选项放在原文中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
比较时要找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
B项曲解原意,“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中“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说明有其客观原因的。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易错点】D项“赋”的发展历程表述,信息找不准确,易误为错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
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
诏引前,允曰:
“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
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世祖曰:
“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
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
“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
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
”遂拜允中书令。
有司曰:
“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怒曰:
“盍先言?
今见用,方言其贫。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
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
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
允曰:
“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
请制郡国庠序。
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
”显祖从之。
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
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
“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
劝民学业,风化颇行。
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
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解析】正确标点为:
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
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译文:
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
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
【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
本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考查方向】文言断句。
【易错点】“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两分句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高考 语文 模拟 试题 精品 解析 朱嘉鼎 江西省 赣州市 摸底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