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对比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58037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97KB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对比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对比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对比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整体框架
方克立先生曾将张岱年先生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思想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1]356。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2]1。
从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主要文化元素来看,这种概括非常准确和恰当。
我们想在此基础上,从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维度上做一个补充性的更为宏观的完整的描述。
具体表述就是: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元一体,上下贯通。
”
“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表述,和两位先生的想法是一致的,发展的空间就是具体和落实。
“古为今用”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具体是指从中国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需要很多具体工作,就“古为今用”而言,就是如何批判继承。
比如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整体进行批判继承,还是将其拆解后分别进行改造;
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结构中添加新的元素,还是打破原有结构将旧元素和新元素重新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是时代问题还是本质问题等?
“洋为中用”是指“中西马”综合创新。
我们赞同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说,而且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三流合一”的基本结构,西方先进文化是补充。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其更为完善;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如何发挥西方先进文化的先进功能。
“多元一体”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多民族文化并存,并能够求同存异交融为中华民族文化。
这种聚合主义和西方的分离主义相对。
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文化以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如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回族、壮族、苗族等,都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丰富的文化基因。
共有精神家园基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需要得到各个民族的认同。
“上下贯通”是就文化分层而言,是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主流文化,也称主导文化,是具有宰制力的官方文化,它高居在上,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
在古代中国,儒道释是文化核心,其中儒家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它所宣扬的道德纲目就是主流文化;
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所凝练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英文化,也称高雅文化,主要是指知识分子的文化,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对社会问题有自觉的深刻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文化鉴赏能力比较高。
大众文化比较复杂,它的基本定位是明确的,就是社会基层大众的文化,但是古今变化较大,而且往往又有特指,所以需要一定的解释。
如果不考虑大众文化的现代性的时代定位,古代的大众文化大概所指就是民间文化,因为所谓民间文化就是传统的基层文化。
在革命时代,我们往往使用“人民大众的文化”来指称社会基层文化,但是人民大众是政治术语,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而且往往和主流文化是趋同的,包括我们今天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这种意味。
在现代中国,或者说和世界文化接轨中的大众文化,是指工业文明以来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借用现代媒介传播的市民文化。
这种大众文化往往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如法兰克福学派所称的“massculture”,是主导文化通过文化工业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殖民;
另一个是如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所称的“popularculture”,是民众为自己制作的文化。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同一社会文化体系的不同分层,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充满互动和流变。
主流文化要完成自己的统治功能,就需要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渗透,得到他们的认可;
主流文化也需要两者的支持,智力的或者化作物质力量的。
精英文化既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支持,又可以对主流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同时它也可以对大众文化进行评价和施加影响。
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但是有时大众文化也可以成为经典,流变为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是从属群体和统治群体相互斗争的重要场所,大众文化既可以认可主流文化,又可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因此,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的成功策略之一是上下贯通。
主流文化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方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总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整体框架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元一体,上下贯通”。
我们既要在整体框架下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维度,又要重视古今视角的首要地位。
因为“洋为中用”显然体现了中体西用,“多元一体”和“上下贯通”更是对中国古今文化的分析。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时代特征对比
按照古代和现代的历史两分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存在两个相对的时代背景。
古代中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现代中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
它们表现出时代的差异。
首先,封建性与现代性。
中国的封建社会非常漫长,如果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其时间跨度有两千年之多。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封建性。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农业文化模式,自给自足,守常安素,结构稳定;
以家族为本位的等级制度处于政治核心,主张宗法集体主义;
作为宗法等级制度卫道士的儒家伦理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经学笼罩学术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华和糟粕兼而有之,然而即使是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精华部分,也带有很强的封建性,需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扬弃。
与此相对应,现代化要建立工业文化模式,甚至要借鉴后工业文化模式,是需要变革和创新的时代;
人们走出故乡,进行世界交往;
科学民主成为主流文化,个人主义得到张扬;
中国传统文化甚至需要打破原有结构,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的洗礼。
由此观之,这是时间轴上的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是差别如此巨大的两个时代,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被动而不是通过自身变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度,这个过程更为激烈和跳跃。
其次,民族性与世界性。
古代社会交往空间有限,主要是中华民族内部各个学派、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最远不过临近文化圈的互相借鉴,比如佛教文化的流入;
但是今天资本的逻辑已经掀开世界历史的序幕,世界交往促成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交融,比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此有深入的论述。
世界历史体现的是资本的逻辑,正是资本对于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开启了世界历史,资本结合整个世界。
马克思说:
“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3]88今天全球化理论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政治和文化活动,得到世界认同。
最后,精英性与大众性。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英文化,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参与精神家园建构;
现代中国越来越趋于大众化,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先秦文化属于贵族文化,西周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和士,组成严密的贵族等级制度,实行官学垄断。
后经春秋战国的冲击,以及多代的推进,世袭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取代,但是寒?
T子弟真正能够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仍然不多,带有很多偶然因素。
如今,中国已经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这意味着更多的人成为知识分子,有自觉意识也有能力参与精神家园建构及其讨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技术的出现,更是打开了大众参与文化事务的闸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进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代特征的对比,不是讲两个时代截然分开,形成对立,只是指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最终需要实现“古为今用”。
我们需要建构的是现代的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但是封建性的精华部分洗去尘埃仍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法宝,民族性的文化脱去狭隘的外衣就是最绚丽的民族瑰宝,我们今天虽然不迷信精英,但是我们的民族需要精英,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动融合是我们构建今日之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蹊径。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古今文化资源对比
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资源是多元的,但是在多个元素中又具有核心因素,核心中又存在主导、基本结构和补充部分,带有“多元一体”的系统性。
今天我们建构中华民族现代的共有精神家园,从已有的自发态势和自觉结果来看,也有相似的状况。
也许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成果中吸取很多经验和启示。
首先,儒道释与“中西马”。
古代中国文化资源丰富,包括中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百家争鸣各派文化,甚至外来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但是在多元一体中,逐渐形成一个核心部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
中原文化以诸子百家为理论渊源,按照东汉班固《汉书》的“九流十家”之说,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前九家又称九流。
十家中儒道法墨是为显学,其次是阴阳和名家,即西汉司马谈所指的“六家”。
而外来文化中,显然以古印度佛教文化最为突出。
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长期的历史淘洗,最终形成儒道释的三教合流。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的“头等大事”是儒道释关系。
[4]如前所述,现代社会世界历史开启,现代中国文化资源更为丰富,除了古代中国已有资源外,还包括世界文化资源,当然最强势的就是欧美文化。
从中国被拉入现代化轨道的那个时代开始,古代相对独立封闭发展的中国文化就不存在了。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被迫打碎了传统文化的固有结构,将西方各种主义摆在中国人的面前。
在危机紧迫实践主导的情况下,我们快刀斩乱麻地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由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从西方文化中相对地独立出来,至少在中国语境下。
于是“中西马”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建构的头等大事。
其次,儒家与马克思主义。
它们分别是古今共有精神家园的指导思想。
虽然古代中国文化的头等大事是儒道释三教合流,当代中国文化的头等大事是“中西马”综合创新,但是在各自三者关系中又有侧重。
在儒道释三者之中,无可争议,儒家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他们所主张的入世态度,还是对于宗法等级制度和相应伦理的阐述,以及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君民关系的憧憬,都成为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性因素。
与此相比,“中西马”的关系更为复杂。
按照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说,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核心,“中”是体,“马”是灵魂,“西”是工具。
而换一个角度说,灵魂在文化系统中又是最为重要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问题,它不能作为指导思想,只能让位于马克思主义。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三者的核心。
再次,儒道相反相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它们分别是古今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结构。
在儒道释三者关系中,儒道的关系更为密切。
他们都起源于中国,产生的年代都是春秋末年,是十家中最早的两家。
虽然一个是对宗教神权的反动,另一个是对宗法制度的维护;
一个出世,另一个入世;
一个善于哲学思辨,另一个长于讲学论道,但是他们相反相成,相互借鉴,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双核结构。
在“中西马”三者关系中,其实只存在两个文化背景,一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民族 共有 精神家园 古今 对比 精选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