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578874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751.36KB
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Word格式.docx
《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高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的评价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项,对比②③,②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无明显变化,②Fe附近的溶液中不含Fe2+,③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产生蓝色沉淀,③Fe附近的溶液中含Fe2+,②中Fe被保护;
B项,①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Fe表面产生了Fe2+,对比①②的异同,①可能是K3[Fe(CN)6]将Fe氧化成Fe2+;
C项,对比①②,①也能检验出Fe2+,不能用①的方法验证Zn保护Fe;
D项,由实验可知K3[Fe(CN)6]可能将Fe氧化成Fe2+,将Zn换成Cu不能用①的方法证明Fe比Cu活泼。
详解:
A项,对比②③,②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无明显变化,②Fe附近的溶液中不含Fe2+,③Fe附近的溶液中加入K3[Fe(CN)6]产生蓝色沉淀,③Fe附近的溶液中含Fe2+,②中Fe被保护,A项正确;
B项,①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Fe表面产生了Fe2+,对比①②的异同,①可能是K3[Fe(CN)6]将Fe氧化成Fe2+,B项正确;
C项,对比①②,①加入K3[Fe(CN)6]在Fe表面产生蓝色沉淀,①也能检验出Fe2+,不能用①的方法验证Zn保护Fe,C项正确;
D项,由实验可知K3[Fe(CN)6]可能将Fe氧化成Fe2+,将Zn换成Cu不能用①的方法证明Fe比Cu活泼,D项错误;
答案选D。
2.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解析】A、①中的碎玻璃不与浓硝酸反应,但仍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了二氧化氮和氧气,A正确;
B、通过A分析可知,浓硝酸受热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氮和氧气,所以②中红棕色气体可能来源于硝酸分解,即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B正确;
C、实验③中木炭没有与浓硝酸接触,浓硝酸没有被加热,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只能是挥发出的硝酸蒸气与红热木炭反应、或是挥发出的硝酸受热分解,从生成的二氧化氮看,都是来源于HNO3中+5价氮元素,所以红棕色气体是还原产物,C正确;
D、由于空气中含有氧气,因此红热的木炭可能与氧气反应产生了CO2,且③中木炭和浓硝酸并没有接触,因此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错误。
3.某同学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①和②,在相同时间内,记录现象如下(溶液的温度变化均不明显)。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电极材料
实验现象
铂
两极均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两极区的溶液均未见白色浑浊
石墨
阴极区未见白色浑浊,
阳极区产生白色浑浊,分离出该白色固体,加酸溶解,产生气泡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2H2O-4e−==O2↑+4H+
B.②中,白色浑浊的主要成分是Ca(OH)2
C.②中,产生白色浑浊的主要原因是电解过程消耗水
D.②中,产生白色浑浊与阳极材料被氧化生成CO32−有关
【解析】惰性电极电解石灰水溶液,在阴极,氢离子得电子变为氢气,2H++2e−=H2↑,A错误;
②阳极区产生白色浑浊,分离出该白色固体,加酸溶解,产生气泡,说明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B错误;
②中,阳极中氢氧根离子失电子变为氧气,氧气与电极材料石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这是主要原因,C错误、D正确;
正确选项D。
4.室温下,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在通风橱中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I中浅红棕色气体为NO2,由硝酸还原生成
B.等质量的Cu完全溶解时,I中消耗的HNO3更多
C.换成Fe之后重复实验,依然是试管II中反应更剧烈
D.试管II中反应后溶液颜色与试管I中的不同,是由于溶有NO2
【解析】A.试管I中浅红棕色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Cu与稀硝酸反应,硝酸被还原为NO,部分NO遇到空气中的氧气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A不正确;
B.等质量的Cu完全溶解时,因稀硝酸被还原为NO,N的化合价由+5降到+2,而浓硝酸被还原为NO2,N的化合价由+5降低到+4,故I中消耗的HNO3较少,B不正确;
C.换成Fe之后重复实验,Fe遇浓硝酸发生钝化,试管II中无明显变化,C不正确;
D.试管II中持续通入氮气后,可以把溶液中溶解的NO2带走,溶液由绿色变为蓝色,说明试管II中反应后溶液颜色与其溶解的NO2有关,D正确。
本题选D。
5.某小组比较Cl-、Br-、I-的还原性,实验如下: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
现象
试管内颜色无明显变化;
用蘸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管口,产生白烟
溶液变黄;
把湿润的KI淀粉试纸靠近试管口,变蓝
溶液变深紫色;
经检验溶液含单质碘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实验1中,白烟是NH4Cl
B.根据实验1和实验2判断还原性:
Br-
>
Cl-
C.根据实验3判断还原性:
I-
Br-
D..上述实验利用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难挥发性等性质
【答案】C
【解析】A.实验1中,浓硫酸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盐酸与氨气反应生成NH4Cl固体,故A正确;
B.实验1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验2中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生成溴,溶液变黄;
因此还原性:
Br->Cl-,故B正确;
C.实验3中②中溶液中的浓硫酸和溴都能将碘化钠氧化生成碘,不能判断还原性:
I->Br-,故C错误;
D.实验2中体现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实验1中体现了浓H2SO4的难挥发性,故D正确;
故选C。
6.一定温度下,探究铜与稀HNO3,反应过程如下:
A.过程I中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3Cu+2NO3-+8H+=3Cu2++2NO↑+4H2O
B.步骤III反应速率比I快的原因是NO2溶于水,使c(HNO3)增大
C.由实验可知,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铜可以继续溶解
【答案】B
【解析】A.过程I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Cu+2NO3-+8H+====3Cu2++2NO↑+4H2O,故A正确;
B.步骤III中硝酸的浓度没有I中大,因为部分硝酸转化成了一氧化氮,因此反应速率比I快的原因不可能是c(HNO3)增大,故B错误;
C.由实验可知,步骤III反应速率比I快,说明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故C正确;
D.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能够与铜继续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7.利用如下实验探究铁钉在不同溶液中的吸氧腐蚀。
A.上述正极反应均为O2+4e-+2H2O=4OH-
B.在不同溶液中,Cl是影响吸氧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C.向实验④中加入少量(NH4)2SO4固体,吸氧腐蚀速率加快
D.在300min内,铁钉的平均吸氧腐蚀速率酸性溶液大于中性溶液
【解析】A.铁钉发生电化学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为O2+4e-+2H2O=4OH-,故A正确;
B.通过右侧图像中曲线对比可以看出,NH4+的存在是影响吸氧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氯离子对吸氧腐蚀速率影响不大,故B错误;
C.根据图像,NH4+存在会加快吸氧腐蚀速率,所以向实验④中加入少量(NH4)2SO4固体,吸氧腐蚀速率加快,故C正确;
D.NH4+水解溶液显酸性,结合图像可知酸性溶液中铁钉的平均吸氧腐蚀速率大于中性溶液,故D正确。
8.某同学向SO2和Cl2的混合气体中加入品红溶液,振荡,溶液褪色,将此无色溶液分成三份,依次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序号
实验操作
溶液不变红,试纸不变蓝
溶液不变红,试纸褪色
生成白色沉淀
下列实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①说明Cl2被完全消耗
B.②中试纸褪色的原因是:
SO2+I2+2H2O==H2SO4+2HI
C.③中若将BaCl2溶液换成Ba(NO3)2溶液,也能说明SO2被Cl2氧化为SO42−
D.实验条件下,品红溶液和SO2均被氧化
【解析】A.①加热后溶液不变红,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蓝,说明没有氯气,则Cl2被完全消耗,选项A正确;
B.当二氧化硫过量,加热后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I2+2H2O==H2SO4+2HI,②中试纸褪色,选项B正确;
C.硝酸根离子能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故③中若将BaCl2溶液换成Ba(NO3)2溶液,不能说明SO2被Cl2氧化为SO42−,选项C不正确;
D.实验条件下,品红溶液和SO2均被氧化,故加热后溶液不恢复红色,选项正确。
答案选C。
9.某同学探究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过程,将SO2通入水中得到pH=2的溶液A,后续操作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A的pH=2原因是:
SO2+H2O
H2SO3
H++HSO3-
B.实验1、实验2均体现了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
C.经实验1、2对比可知品红溶液褪色的过程是可逆的
D.实验2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2的原因是排除H+浓度变化产生的干扰
【解析】A.溶液A的pH=2原因是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不完全电离产生氢离子和亚硫酸氢根离子:
H++HSO3-,选项A正确;
B.实验1、实验2分别体现了SO2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和漂白性,选项B不正确;
C.经实验1、2对比可知品红溶液褪色的过程是可逆的,加热使平衡逆向移动SO2+H2O
H++HSO3-,选项C正确;
D.实验2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2的原因是排除H+浓度变化产生的干扰,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0.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
2NO+O2═2NO2
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此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解析】试题分析:
A、Ⅰ中由于稀硝酸有强的氧化性,与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NO,气体为无色,当遇到空气时,发生反应:
2NO+O2=2NO2,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比 实验 探究 物质 性质 高考 复习 专题 化学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