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5299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8.87KB
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①②
3.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下列哪项不属于亚非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A.甲骨文B.象形文字C.楔形文字D.希腊字母
4.历史学家钱穆说:
“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
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
”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A.郡国并行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皇帝制
5.“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春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这是鲁迅先生对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的赞叹。
这部史书在叙述历史时采用
A.以人物为中心展开B.以事件之始末记述
C.以时序为主线写作D.以地域之联系综述
6.仔细观察右面图示。
图示中所反映的这种内外形势与格局得以最终解决是由于
A.设置河西四郡、郡国并行制
B.三次北击匈奴、内外朝体制
C.设置河西四郡、颁布推恩令
D.三次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
7.秦隋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但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最重要的共同举措是
A.完成了国家统一B.创建了中央官制
C.修建了巨大工程D.完善了法律制度
8.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宋代哪一国策有密切关联
A.创设科举制度B.改进活字印刷
C.重文轻武D.鼓励海外贸易
9.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
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10
.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电视剧。
他们设计的以下一些场景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庄园的耕地一般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地
B.许多农奴在为庄园领主无偿修盖城堡房屋
C.庄园中有领主的堡垒、农奴的农舍和教堂
D.流动商贩在庄园里叫卖食盐、水果、腊肉
11.“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
”超越主要表现在
A.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B.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C.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D.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
12.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
这说明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欧美得以普遍的确立和推广
13.“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这一评论最符合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B.德国帝国制的形成过程
C.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形成过程D.法国共和制的形成过程
14.右面地图所示的四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一位同学在进行有关李鸿章的课题研究时,用了以下事例介绍其生平。
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兴办洋务,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C.参与外交,签订了《辛丑条约》D.倡导维新,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16.据1887年《海关报告》:
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
洋纱价格低廉除了其自身的生产因素外,还因为外国在中国
A.获取巨额战争赔款B.享有协定关税特权
C.得到开埠通商便利D.享有领事裁判特权
17.梁启超先生说: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这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强调
A.史学功能,弘扬传统B.历史进化、反对因循复古
C.历史学问,博大精深D.治史宗旨,以国民为主体
18.1830年代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渐趋频繁,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误解,并发生过几次战争。
不过德国与中国一直要到义和团事件才首次发生武装冲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以前的德意志,仍处于积弱与分裂状态,无力向外扩张
B.德意志许多哲人如伏尔泰对中国一向敬佩,所以其政府也对中国友善
C.德意志人民一向爱好和平,对其他国家没有野心,所以不曾向外掠夺
D.德意志工业发展,希望中国能购买其工业产品,所以采取友好的态度
19.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仅仅十年后,上海就取代广州成为中国进出口第一大港。
上海取得如此重大的外贸成就主要得益于上海
A.外贸历史悠久B.水陆交通便利
C.设有外国租界D.地方政府支持
20
.几位同学在历史研究型课程中,对右面“1880年与1914年两个年度欧洲主要国家的统计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下面哪个结论最正确
A.这是各国人口的统计,第一次大战前德意志帝国幅员甚大,所以人口较多
B.这是各国海军船舰的总吨数,英国战舰总吨数虽少但先进,所以国力最强
C.这是各国移往美国的人口数量,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这些国家
D.这是各国军费支出情况,二十世纪初,各国积极从事军备建设,军费庞大
21.“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指分离、割取)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诗人黄遵宪1896年写的这首诗,因何而发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愈益严重D.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22.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选择上海作为举行中共一大的地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下列因素中,能够为他们做出决定提供参考的有
①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便捷②存在英美法租界,相对安全
③五四运动主阵地,思想激进④城市生活现代化,食宿方便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佩戴右图所示的臂章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右图所示是1958年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漫画,最合适它的标题是
A.步调一致
B.急起直追
C.脚踏实地
D.光说不练
25.回顾欧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
1970年,欧洲一体化组织被称作EuropeanCommunities;
1995年,则被称作EuropeanUnion。
从EuropeanCommunities到EuropeanUnion称呼的变化,显示出该组织
A.实现了区域性货币联盟B.地域已囊括并冲出欧洲走向世界
C.完成了地区政治一体化D.合作的规模、领域日趋广泛深入
26.历史的发展离不开重大事件的影响。
以下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B.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
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27.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这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8.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公告”,其中有一句: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适当时间”定格在
A.1971年B.1972年C.1978年D.1979年
29.这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
这种努力是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30.右图所示是四川宁江机床厂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的一则广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右面a、b两个不同时期文物都出土于河南地区,对于a、b文物上的字符有着不同的解读,其中最合理的解读是
A.a、b文物上的字符均属于象形文字
B.a、b文物上的字符有一定传承关系
C.a、b文物上的字符属于第一手资料
D.a、b文物上的字符均属于精神活动
3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33.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34.1905年,慈禧表示: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
对这段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当时中国革命形势高涨是促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要原因
B.清政府统治者真正目的是通过表面的立宪维护实质的专制
C.清政府决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真正的君主立宪政体
D.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需先行调查谨慎进行
3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世界市场的形成D.中西交流的加强
第卷非选择题(共75分)
36.内外朝的演变
“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皇帝为了加强集权专制统治,往往提拔心腹近臣,在自己身边建立一套秘书班子,……。
内朝官的权力急剧膨胀,后来就逐渐取代了外朝官。
当内朝官成为正式的国家机构以后,皇帝又重用近臣,在内朝建立另一个参谋班子,他们入侍帷幄,内参机密,在朝廷正式机关之外,又建立了一个凌驾于其上的内朝组织。
”
——秦学颀《机变诡异的中国古代权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1)概述西汉至清代内外朝演变的史实。
(8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徐汇 松江 金山 高考 历史 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