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42392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3.10KB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ulturaldifference;
idiom;
culturalmeaning;
translation
什么叫文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的习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两类:
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
“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里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化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
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
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
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paintthelily(画蛇添足),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cuttheGordian’sknot(快刀斩乱麻)等等。
2.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
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
相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bewith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
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
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
如英国翻译家大卫·
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Manproposes,God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
但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
因为严格地说,在此例中的“天”与“God”
并不完全对应,若译成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似更忠实于原文。
3.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
对中国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
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欧美人爱狗如爱子,
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如topdog(最重要的人物),
luckydog(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得意之时),The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Dog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及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
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人们厌恶它,所以Sheisa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
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
英谚中有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
故有“西风报春”之言。
英国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
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意义。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有老黄牛精神。
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人们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受到中国人的爱戴和赞誉。
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
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所以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说Asstrongasahorse;
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为worklikeahors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
“译道三难:
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
傅雷则认为: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钱钟书则提出:
“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的翻译概念是:
“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
”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
忠实准确,实际上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本文来自翻译中国
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
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
其实,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只要一种语言忠实传达了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则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可取的。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
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
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差异 角度 英汉 习语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