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32518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77KB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
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
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
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的人,因为(从文中找到依据)。
”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
“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
“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第2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寝()藻()荇()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习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第3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
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
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
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
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 夜游 教案 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