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518107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80
- 大小:196.61KB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
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分钟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3分钟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
三、探索
25分钟
任务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
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说一说关于声音自己知道的知识。
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
将听到的声音按简单的标准进行分类。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学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音乐的高低起伏。
体会声音的起伏变化,为后面的课做铺垫。
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课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5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提出问题:
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
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梳理问题:
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任务: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
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
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
学生任务一:
1、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2、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3、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4、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
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
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课时)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让同学们说一说,看看你们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
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
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
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
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
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
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总结: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端轻轻的抓挠桌面。
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
你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
利用相同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
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
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1、利用抽真空的设备,感受空气传播声音的过程,发现传播路径。
2、利用敲击桌面,人耳紧贴桌面和听木质米尺的方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3、通过实验,体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
总结得出空气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结论。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
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利用学到的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解释,并找到传播路径
第1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课时)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实验或细沙。
用记录表记录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
声音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
学生讨论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人耳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包含哪些结构呢?
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
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郭,那耳郭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郭的作用。
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
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
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
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郭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3、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
4、模拟耳郭的实验,体验耳郭的收声作用。
3、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总结得出鼓膜和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四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